产后抑郁,社会必须关注的心理问题

作者:掌勺煮厨 08-18阅读:4291次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是的,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母亲”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坚强,“喜得贵子”的背后也

随着激素的剧烈波动,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产后的断崖式撤退,而产生产后抑郁。

- 01-

产后抑郁

死亡的梦魇

据潇湘晨报报道,2018年6月27日晚11时许,长沙一位患有产后抑郁的31岁二胎妈妈

从26楼坠落,

留下8岁和1岁的两个儿子。

而2018年7月4日,长沙另一名患抑郁症的妈妈

抱着自己7个月大的女儿跳楼,

双双身亡,出警民警介绍,事发前,她和丈夫可能有过争执。

2018年的最后一天,河南洛阳一石姓27岁女子,带着几岁大的女儿爬上楼顶,在众人的阻拦之下,仍然将女儿从楼顶扔下楼,后自己跳楼。虽然警方和医院120救护车迅速赶到,但仍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二人经抢救后,

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近些年,由于产后抑郁导致的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南方人物周刊》也曾报道:在

中国,觉得自己有产后抑郁情绪的产妇多达80%,而最终转化为产后抑郁症的比例则有8%至40%。

“产后抑郁”这几个字让人心惊胆战,它简直就是死亡的梦魇。

- 02-

何为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发生率约为

30%~60%,

症状发生在生产后早期,大多症状表现达不到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一般1~3个月内通过自我调整、环境改善、社会应激变化、家庭支持、专业指导等可以恢复正常。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一般在产后4周发病,约占抑郁症患者的30%,严重者将

持续1~2年,再次妊娠也会有20%~30%的复发几率。

女性初为人母,

母亲角色的转换困难,母乳喂养的艰辛,产后睡眠缺乏,幼儿抚养困难,甚或幼儿得病,

使得年轻的母亲身心憔悴,加上原本不良的性格基础,产后抑郁症就由此产生。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数据显示,

20%的产后死亡由自杀导致,而抑郁是导致自杀的第一成因。

2017年9月,谷雨实验室在《看见产后抑郁:丈夫无法逃避的真相》中提到,

目前国内产生抑郁但没有被诊断出来的产妇比例高达60%,而50%被诊断出来的产妇都没有接受任何治疗。

- 03-

产后抑郁的

表现

对患者来说,精神面貌受到的影响最大,而且往往表现的和像普通的精神状态不好没啥明显区别,主要

表现在几个方面。

情绪低落:

终日抑郁寡欢,无故悲伤、哭泣,不愿喂养孩子,灾难化思想,严重者产生轻生念头。

倦怠:

产后哺乳和照顾孩子工作量大,患者往往感觉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困乏,主动性下降。

焦虑:

对孩子健康、饮食、教育成长等感到焦虑,对照顾和教育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过分担心各种琐事。

兴趣缺乏:

对生活和既往的爱好缺乏兴趣,性欲缺失,食欲显著下降。

烦躁:

心情烦躁,脾气暴躁易怒。

睡眠障碍:

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白天精神萎靡,整天昏昏欲睡。

- 04-

产后抑郁的

治疗误区

【产后抑郁症治疗必须得用药】

并不是所有的产后抑郁都必须采用药物,对于轻度的产后抑郁,是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来解决的。

【产后抑郁症不治疗可以自愈】

不治自愈的属于产后抑郁症状,不属于产后抑郁症。经过系统的心理评估后确诊的产后抑郁症,不经过系统的治疗,患者往往不能自行恢复,病情可能会持续数年之久。

【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是没用的】

我们都知道产后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产后抑郁患者处于心理、生理机能的免疫力均有下降的状态,单纯的心理或生理上调节,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都是有限的。心理咨询师倡导的心理综合治疗,就是注重身心免疫的双向调节,旨在较大程度缩短疗程。

- 05-

心理咨询师

对产后抑郁的治疗

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

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师和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科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师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

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澄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完全没有发言权。

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心理咨询师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

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

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中世健教育想说,产后抑郁需要社会的高度重视!而

作为心理咨询师可以对产后抑郁者的心理状态合理的采用劝导、鼓励、同情、安慰、支持等方法,可有效消除她们的不良情绪,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于患者本人而言,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成长,自我疗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