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饮食\u002F产后如何补充营养

作者:母婴放大镜 01-30阅读:1917次

"

母体在分娩时消耗各种营养素,产后大量出汗、恶露,也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所以,产后对于产妇和新生儿都非常重要。恰当的饮食调养可尽快补充足够的营养,防治产后病症,帮助产妇早日恢复健康;同时促进泌乳,维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一、产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子宫复旧:包括三方面,即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

阴道恢复:外阴因分娩压迫而产生水肿、疼痛,产后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

骨盆恢复:孕期在荷尔蒙的作用下引起骨盆扩张,分娩后骨盆达到最松弛的状态

乳房:在垂体分泌的大量的催乳素的作用下,会出现迅速胀大而坚实,开始泌乳

体重增加:几乎所有人都要比孕前胖些,产后肥胖主要以腹部肥胖为主。

心理变化:表现为抑郁、哭泣、易激怒、烦躁,抑郁,与激素的分泌有很大关系。

二、产后营养特点有哪些?

产后饮食/产后如何补充营养

孕妇产后的营养需求,其一是为泌乳提供物质基础和正常泌乳的条件;另一个是恢复和维持母体健康。

(一) 能量:

产妇对能量的需求量增加,需在非孕成年妇女基础上每日增加500kcal,用以满足泌乳及本身能量消耗。乳母推荐摄入量(RNI)为2300kcal/d,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分别为13%-15%、20-30%、55%-60%。

(二) 宏量营养素:

1、蛋白质:蛋白质摄入不足或质量不高,不仅会影响泌乳量,而且会影响乳汁的质量,导致乳中赖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下降。从产褥期开始乳母的蛋白质的应每天需增加20mg,达到每日85g,其中一部分应为优质蛋白质。

2、脂肪:饮食中脂肪的种类可影响乳汁的脂肪成分,因此应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婴儿中枢神经发育以及产妇脑力恢复特别重要。目前产妇脂肪摄人量与常人相同,无特殊要求,膳食脂肪供给比为20%-30%。

产后饮食/产后如何补充营养

(三) 微量营养素:

1、矿物质

a.钙:当乳母钙摄入不足时,不仅会影响乳汁钙的含量,而且会通过动用母体骨骼中的钙来维持,这样就会影响母体健康。因此,在哺乳期应增加钙的供给量,乳母钙的适宜摄人量为1 000mg/d。但补钙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因为过多钙的摄入会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钙最大摄入量(uL)为2 000mg/d。

b.铁:尽管母乳中的铁含量极少,仅为0.5mg/100ml,但因孕妇分娩导致部分血液流失,因此要注意铁的补充。产后妈妈铁的适宜摄入量是24mg/d,由于铁的利用率低,可考虑补充小剂量的铁纠正和预防缺铁性贫血。

c.锌:婴儿每天从乳汁中摄取1.45mg的锌,乳母锌的推荐摄入量(RNI)增加至12mg/d。过高的锌摄入会抑制产妇对铁的吸收,因此需合理控制锌的摄入,每天不超过40mg。

d.碘:产妇每天可因哺乳而丢失至少30 g碘,且随着婴儿的成长和泌乳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哺乳期应增加碘的供给量,乳母碘的推荐摄入量为240mg/d。

2、维生素

a.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可通过乳腺输送到乳汁,乳母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1300mg/d。维生素D几乎不能通过乳腺,母乳中含量很低。产后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为10ug/d,但是由于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很少,建议多进行户外活动来改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b.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1可通过乳腺进入乳汁,且已证明它能够改善乳母的食欲和促进乳汁分泌,同时预防婴儿脚气病,饮食中应增加维生素B1的摄入,推荐摄入量为为1.5mg/d。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B6的情况与维生素B1类似,都可通过乳腺进入乳汁,在哺乳期应适当增加摄入量。

三、孕妇产后营养原则有哪些?

产后饮食/产后如何补充营养

1、 要保护脾胃,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要一味进补。

产妇的脾胃功能较差,特别是在分娩后的十几天内更需要特殊保护,如果这时吃过于肥腻的食物,骤然进补,反而欲速则不达,使脾胃功能受损,引起消化不良,吸收不良。宜补充易消化又能健脾养胃的食物,如汤、粥、羹类,可少食多餐,每日5-6次

2、 多吃有利于产妇恢复的食物,以养气补血,恢复元气

饮食要有充足的营养包括各营养素和合适的药性成分。产后各器官、各系统都有一个复原的过程,如子宫未修复使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品。

3、 要复合催乳、哺乳的需要,选择能养血增乳、疏肝通乳的食物

根据产妇乳汁分泌情况,在哺乳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凡大热、大燥、生冷、酸涩之物,易过敏的食物都要慎用。

4、 根据婴儿的大便性质调整饮食

因为婴儿消化能力差,母乳成分发生变化时,婴儿的大便形状相应发生改变。

如:乳母吃了豆制品,胃肠胀气明显,婴儿胀气且大便稀黄水样,应停食豆制品;婴儿大便泡沫多且酸味重,与乳母进食过多甜食有关,此时要控制甜食;

婴儿大便呈油状且有较多皂块,则说明乳母进食脂肪过多,应控制脂肪摄入

数据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