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产后女性养生 做好四方面工作

作者:蕾兰朵产后恢复 08-07阅读:4034次

大家知道,秋季是很适合养生的季节,秋季养好了,冬天才好过。如果此时你刚好是产妇,处在产后护理的最佳时期,更应该抓住机会好好调理了。那么,产后女性调理应该怎么做呢?

1、起居方面

产妇可在临睡前排空乳房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一段指出了秋季的养生原则。

从夏天转入秋天,气温下降,天气转凉,这是阳气逐渐衰弱,阴气逐渐增长的结果。中医历来讲究“天人相应”,即人的养生要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能够帮助人体阴气内敛,帮助人体津液增长,缓解秋燥,是符合自然界规律的养生之道。产妇常因哺乳、婴儿啼哭等影响睡眠而不利于阴液的长养,长此以往,容易出现皮肤干燥、黑眼圈、眼睛干涩、焦虑等。

专家表示,为缓解上述情况,产妇需要在临睡前排空乳房,可防止夜间胀奶、储存母乳,也方便安排配偶或其他家属夜间照顾婴儿等,调整好作息时间,尽量做到早睡早起。“静能生水”,良好的睡眠可以滋生津液,濡养人体,也有利于母乳的生成,因此产妇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方面

喝水应早晨加盐晚上加蜜

中医理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女性属于“阴”,血也属于“阴”,女性经历分娩损伤了“阴血”,产后处于阴液不足的状态,偏于燥热,又遇到秋季干燥气候,水分缺失会更加明显。

人体的五脏和季节相对应,秋季对应肺脏。肺主掌人体呼吸系统,秋季的干燥气候容易损伤肺气而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因此,产妇在秋季常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蜕皮、大便干、干咳、夜间烦躁、失眠等症状。因此,在秋季需要增加水分的摄入,正常人体一天饮水量最低为1500ml,在秋季则应增加到2000ml以上。专家表示,单纯喝白开水,水分容易流失,中医指出秋季应“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早晨喝水时加入少许食盐,晚上则加入少许蜂蜜,能有效抵抗干燥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室内可以放个加湿器,保持适当的湿度,缓解呼吸道干燥。

贴士:进补要缓且少喝红糖姜水

由于产后气血不足,产妇需要适当进补,秋季是进补及调养脾胃的好时节。妊娠期间,由于增大子宫及升高激素对胃肠道的影响,孕妇常有脾胃功能减弱的情况,秋季天气凉爽,胃口通常较好,但由于产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一个缓慢的阶段,因此产后1个月内常处于“胃强脾弱”的状态,即胃口很好,但吃太多又不消化的情况,因此专家建议产妇要“缓缓进补”,以免出现胃胀、胸闷、腹泻、打嗝等情况。

为了缓解秋季的干燥,产妇可以在进补的同时适当摄入滋阴润燥之品。生活中可以选择银耳、蜂蜜、藕、梨、莲子等食物。在药膳中可加入诸如石斛、山药、川贝、百合、麦冬、沙参等滋阴润燥的中药材。另外,由于热性食物容易损伤阴液,导致燥热明显,因此要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肉桂、生姜、大蒜、桂圆、荔枝等。产妇常喝的红糖姜水偏于温燥,容易增加体内阴液的消耗,不应该过多摄入,尤其是分娩后的1周之内,出汗比较多,更应减少温燥食物的摄入,以免汗出过多。

3、运动方面

在温暖的天气里适当外出

秋高气爽,是运动的好时机,但由于产妇气血较弱,故不宜剧烈运动,且分娩后的2周内,要通过出汗来排出身体内多余的水分,因此邪气容易通过毛孔入侵人体。“产妇这时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产后头痛、身痛、腰痛、月经不调等疾病。”专家表示,不妨适当进行室内运动,如伸展运动、吐纳健身法等,能改善呼吸、消化及循环功能,使气血通畅,并且可以收敛心神。同时,推荐产妇在温暖的天气里适当外出走动、晒太阳,以帮助钙质的吸收。

4、情绪方面

保持心情平和多与人交流

从“天人相应”的观点来看,肺和秋气相对应,在情志上表现为“忧”,也就是说秋季容易产生忧郁情绪。中医认为人的情志需要阴液的濡养,秋季人体偏燥,阴液不足,情志失于养护,情绪容易波动。而产妇由于分娩时阴血的丢失或激素波动、角色转变、性格内向、社交能力不良等影响,很容易在秋天花木凋零、秋风冷雨时,产生伤感忧郁或烦躁情绪。所以产妇在秋季要保持心情平和,多与人交流,通过听音乐、看电影、适当运动等方式排解烦忧,开阔胸襟,不要郁结于心。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