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了一句话惹孕妇暴怒,为什么地铁里的人火气大?

作者:中国交通广播 06-13阅读:5740次

昨天上午9点左右,辽宁大连地铁2号线,两名女子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人是孕妇,另外一人被打得满脸是血,场面十分混乱……

6月11日上午,一条内容为“地铁2号线孕妇怒砸咒胎女”的微博消息引来大量网友关注。消息称,两个女子在上车后发生了争吵,其中一女子对孕妇称:“你的孩子早晚得掉。”孕妇被激怒了,把保温瓶扔到女子的脸上。

消息称,热心乘客上前拉架,让受伤女子下车,去医院处理伤口,但两个人继续争执。消息配发的图片显示,在地铁车厢内,一名中年女子满脸是血,情绪很激动,网友称她就是被孕妇砸伤的女子。可以看到,车厢地板上滴落了不少血迹。

为了进一步了解事件详情,当天中午,记者联系到了曾在现场劝架的热心乘客兰先生。兰先生说,两名女子刚上车时,就已经吵起来了。两人还动了手,被周围乘客给劝开了。其中,一名女子称自己是孕妇,她腹部有隆起的迹象。

两人被劝开后,兰先生希望各自都消消火。未料,他突然听到另一名女子对着孕妇说:“你肚子里的孩子早晚得掉。”正当兰先生觉得女子不应该这样说话时,孕妇操起手里的金属制保温瓶砸向了女子的脸部。“她脸部被砸开了大口子,顿时血就涌了出来……”兰先生说,受伤女子还试图用保温瓶还击孕妇,见情形不对,他赶紧把带血的保温瓶抢了过来。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大姐,咱先消消气,得赶快去医院缝针。”兰先生拽着受伤女子准备下车,并告诉她附近就是医院,“如果伤口不及时处理,一旦感染了就麻烦了。”但女子仍然在气头上,拒绝下车。有人也劝孕妇在该站下车,但孕妇也没有理会。在整个过程中,周围的乘客并没有搞清楚两人争吵的起因是什么。

当时,兰先生还有急事,便下了车。他怕保温瓶再次成为伤害人的工具,便把它也带下车,交给了站内工作人员。当时,兰先生告知了工作人员,列车上发生了冲突事件。此后,一段在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有民警进入了车厢,受伤女子在一旁配合调查。目前,警方尚在调查中。

网友热评:

@Ai哎呀哎呀大宝宝:怀孕的人脾气不好,不是矫情,就跟女孩子来大姨妈一样,因为激素的关系,控制不住。就算这孕妇再错,骂人也不应该带上小孩。听到对方这样说,没几个人能不怒吧?

@不能言说的伤宝贝:不管事出什么原因,诅咒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就是不对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waynehan:呵呵,我生平最恨别人劝我大度…

@创作的灵感:都是孕妇了,脾气还是控制不住,不为别人想,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想想呀!

@婷太后:任何事件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是当事者,谁也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Shiloh小兮:大家都对暴力行为一片叫好也让我有点害怕的,法盲太多了…

别看地铁只是个小小的空间,

但是却是个“冲突”的易发地,

像上文中的场面真的不是第一次见…

你是否在生活中也曾见过这样的“地铁大片”?

↓↓↓

小编自己也见过几次地铁里发生的冲突,

原因有时可能只是

“你挤着我了!”

“嫌挤打车去!”

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了…

为什么地铁里的人容易火大?

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熟悉、亲密的人,否则人际交往中逾越了这个距离,就会使人不舒服。地铁是人群最密集、最拥挤的地方之一,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心理上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很容易焦虑、烦躁。当发生摩擦、碰撞或者冲突时,高度的戒备心和不舒适感迅速让人产生某些不理智行为。

比如今年3月份,在北京地铁中一男子与两名女孩发生争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显示,该男子用脏话辱骂女孩、抢夺手机阻止报警,并将女孩推搡出地铁。经过调查,冲突原因竟然是视频中的年轻男子在被两名女孩不断要求扫码的状态下,就开始暴怒起来,从而引发了不理智行为。

地铁上除了“安全距离”被打破会引发争执,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冲动”

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但冲动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占据大脑,从而滋生事端。我们的大脑通过两个通道来管控情绪:一个是情绪中枢“杏仁核”,负责管理情绪;一个是认知中枢“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思维。当刺激事件突如其来时,前者的反应会比后者快,所以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决策时,情绪就已经支配了行为,导致很多错误选择和后悔举动。

也许大家会问,扫个二维码怎么就刺激到地铁男子了?归根结底,是很多人无法及时控制情绪、避免冲动行为。

地铁上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面对快节奏生活的智慧。尤其是经常坐地铁的上班族,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不良情绪,长期下去,会导致失眠、易怒、头痛甚至血压升高、胃溃疡等慢性疾病。

停下匆匆的脚步,懂得适时、适度“放过”自己,自然而然,也会对他人、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宽容和理解,而平静泰然和自控能力的塑造恰恰是平和生活的难得收获。

生活都不易,

不要发脾气!

您说,是不?

综合:19楼、半岛晨报、海力网、生命时报等

编辑:韩慧竹

主编:鹿馨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与我们互动,

请关注:新浪微博:@中国交通广播

微信公众号:中国交通广播或中国交通广播服务号

新媒体合作:010-83110996转137

编辑:冯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