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在世界各地属常见病,它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病,多种疾病都可伴有贫血,如果许多原因不同的贫血具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血细胞学特征,则可归纳为一种综合病症。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不同的病态有不同的用药原则,需区分对待。
一、贫血分类
缺铁性贫血
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普遍而重要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高危人群为妇女、婴幼儿和儿童。缺铁可致患儿精神和行为改变,对外界反应差,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小儿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抗寒能力下降等.严重贫血可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咽困难和异食癖等。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都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相似,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及舌炎等,以舌炎最突出。
舌质红、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俗称“牛肉舌”,伴疼痛。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还伴有神经系统表现,如乏力、手足麻木、感觉障碍、行走困难等周围神经炎、也可影响大脑造成嗜睡;味觉、嗅觉和视觉异常;痴呆、精神抑极妄想狂样的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异常是步态紊乱,精神症状发生较少。叶酸缺乏也可引起情感改变,补充叶酸即可消失。
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髓的造血障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重度贫血、感染和出血,此种贫血不容易恢复正常。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多高于女性。
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速、过多,超过造血补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其临床表现取决于溶血过程缓急和溶血的主要场所。急性溶血多见于输不合型血,表现为明显寒战、高热、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等,患者面色苍白、明显黄疽,溶血产物可损害肾小管细胞,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贫血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有贫血、黄疽和肝脾肿大三大特征。
二、用药原则
缺铁性贫血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补充铁剂
常用的口服铁剂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和构椽酸铁按;
注射铁剂有:右旋糖普铁和山梨醇铁等。
用药后,贫血症状迅速改善,用药一周左右即可见网织红细胞增多,约4一8周可恢复正常。由于恢复体内正常贮铁量需要较长时间,故对重度贫血者须连续用药数月。[1]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不同类型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上有些区别。
缺铁性贫血常用药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以补充叶酸为主
在口服叶酸的同时,嘱病人多食用含叶酸丰富的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肝、肾、酵母和蘑菇等,并且不要食物过度煮沸、烹调、腌制、储存过久等,以免破坏。对吸收不良者须肌肉注射甲酞四氢叶酸,直至贫血和病因被纠正。
恶性贫血单用叶酸治疗是禁忌的,必须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因维生素B12可促进叶酸的循环利用,单用叶酸可纠正血象,但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如不能明确是哪一种缺乏,也可以维生素BLZ和叶酸联合应用。补充治疗开始一周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达到高峰,2周内白细胞和血刁饭恢复正常,约4一6周贫血被纠正。
药物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用亚叶酸治疗
因二氢叶酸还原酶被抑制,直接应用叶酸无效,须用亚叶酸钙治疗。因为进入体内的叶酸必须在叶酸还原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才能生成四氢叶酸,参与DNA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再障预后差
一般药物治疗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抗胸腺球蛋白治疗,因后者主要可能通过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发挥作用。
慢性型再障
一般以雄激素及同化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常用雄激素有丙酸攀酮、甲皋酮及氟加皋酮氰同化激素有司坦哇醇(康力龙)、去氢甲基来丸素(大力补)、经甲烯龙(康复龙)及苯丙酸诺龙等。以上两类药物通过促进肾脏释放出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公造血,还可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对骨髓尚有一定再生能力的再障是有效的,但对急性、严重再障常无效。
溶血性贫血
许多溶血性贫血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1)作用于淋巴细胞,抑制抗体的产生;(z)降低抗体与红细胞膜的亲和力;(3)减少巨噬细胞的IgG及C3受体或抑制这类受体与红细胞的结合能力。达那噢性作用弱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免疫抑制札硫哇嗦吟、环磷酞胺等对溶血性贫血也有效。[2]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欢迎关注医淘公众号:yitao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