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GET宝宝辅食添加禁忌、时间和方法, 你做对了吗?

作者:家有宝宝育儿网 02-05阅读:1573次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看物处事,比如品尝自己喜欢的食物,比如制作自己喜欢的食物,与其将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分门别类,不如分享给我们心爱的人——宝宝。宝宝的辅食,无关妈妈的喜好。

给宝宝一些时间,让辅食应该开始的开始。

宝宝6个月的时候可以添加辅食,在宝宝达到合适添加辅食的月龄之前,不需要过早添加,母乳和奶粉完全可以负担起宝宝0—6个月的营养。

在宝宝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太早得给宝宝添加辅食,一方面,宝宝吃得不顺之外,还可能造成宝宝过敏和肠胃不适。

一切有关宝宝开始辅食的信号,都值得为之兴奋。

当宝宝看到成人食物会流口水,当小宝宝的舌头不再对进入嘴巴里的固体食物或者硬物推出,妈妈们就可以尝试给宝宝添加辅食了。

大多数原则并不苛刻,只是十分脆弱,而辅食添加原则必须苛刻。

1、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宝宝奶量也必须保证,遵循“奶为主,其余为辅”的准则,绝不能喂辅食喂得过饱让宝宝吃不了奶了。

2、辅食需要逐样分次添加,在每次添加后,注意观察宝宝都会给予的反应。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

3、每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应适应2—3天,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适应一种食物后再添加其他新的食物。

4、喂辅食时宝宝姿势要正确,不能让宝宝躺着或者在爬行和行走时追着喂,不然容易呛着,也对日后喂食习惯有所影响。

做辅食一开始总是很难,但却不会后悔做过。

1、第1口辅食——含铁米粉,但也不是单一的米粉,其他的食材能够变换口感、丰富营养。

比如蔬菜泥

食材:胡萝卜、山药,南瓜,土豆,红薯,大白菜、油菜、白萝卜和各种时令绿色蔬菜

做法:根茎蔬菜的话,削皮切块然后上锅蒸熟,之后用料理棒打成泥,打好的泥加入到泡好的米粉里即可。绿叶蔬菜的话,先在淡盐水里浸泡20分钟,然后下锅焯熟,焯熟之后用料理棒打成泥,打好的泥加入到泡好的米粉即可。

比如水果泥

食材:苹果、梨或香蕉

做法:一般都是去皮然后直接用料理棒打成泥即可。

想象力在哪个领域,做辅食也是如此,可以一同添加,搭配成南瓜山药、红枣雪梨、紫薯山药、胡萝卜土豆、蓝莓山药等。

2、第7个月加入——肉类

比如瘦肉泥

食材: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肉等。

做法:将肉切小块然后下锅煮熟,煮熟之后和蔬菜一起用料理棒打成泥,打好的泥和米粉拌一起。

3、第9个月加入——半固体食物

比如烂面、比如肉末

4、第11个月加入——固体食物

比如碎菜、比如各种食材切小丁

这些配料的添加一定要注意时间!

1、盐

在一岁之前,宝宝的任何食物都不能加任何盐,过多的盐会对宝宝还未成熟的肾造成负担,而且会影响宝宝的饮食习惯,造成日后的血压高,并且,过多的盐也会影响宝宝对钙的吸收。

2、糖

在一岁之前,宝宝的食物中不要加糖,吃糖太多会增加宝宝得龋齿的风险,而且,血中的血糖急速变化可能导致宝宝情绪化,特别爱哭爱闹。

3、油

一岁之前的宝宝,不可以食用油,只用水煮或者清蒸的方式最为适合。

4、酱油和醋

一岁之前,调味品中的酱油和醋也是在禁品之列。

5、面粉

面粉中的螨很容易引起婴儿的过敏,而且有些婴儿会有麸质过敏症,所以要谨慎添加,一旦发现宝宝吃面食过敏,就要暂停,大多数宝宝长大后就会不再过敏了,但是也有部分人群是一生过敏的。

6、牛奶

牛奶,不仅在蛋白质的组成上跟母乳有很大的差别,酪蛋白的含量远高于母乳,而且还含有高浓度的电解质,不能被婴儿很好地消化吸收,会增加宝宝肾脏的负担。因此一岁以内的宝宝都不建议直接喝牛奶。

7、蛋清

蛋清属于易致敏食物,一岁之前,请谨慎食用。鸡蛋清中的蛋白分子较小,有时能通过肠壁直接进入婴儿血液中,使婴儿机体对异体蛋白分子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8、坚果

坚果也是婴儿常见的过敏源之一,尤其是核桃。因此核桃油也要谨慎添加,至少3岁后才相对安全。再有,坚果很容易卡着造成宝宝窒息的危险,也不太好消化。

9、蜂蜜

蜂蜜在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污染,比如肉毒杆菌。而婴幼儿肠道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抵抗力较低,细菌对周岁内的宝宝来说是很大的威胁。婴幼儿食入肉毒杆菌后,则会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而其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容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

10、果汁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岁以下的宝宝都不建议喝果汁;1岁以上的儿童可以限量摄入一定量的果汁,并且是100%的纯果汁。1岁的宝宝可以适量喝一点苹果汁,对肠道健康也容易吸收。饮用太多果汁,宝宝容易腹泻。酸性太大的果汁请不要着急添加,譬如说橙汁、百香果汁这些,对于宝宝肠胃太刺激。

制作宝宝辅食,从进入厨房的开始,我们就肩负起了宝宝营养和健康的责任,无关喜好,无关经验。

文章为家有宝宝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家有宝宝,接地气的科学孕产育儿经,关注我们,一起做快乐孕妈妈,一起分享养育道路上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