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说养生 | 听咳痰判断病情走向

作者:贺超叔叔讲故事 02-16阅读:815次

,国医大师济世救人的亲身经历、经典案例、养生技巧。

,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长寿方法。

今天起,故事超人推出《大国医》系列丛书《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内容源自国家级名老中医裴学义的行医笔记。

国家级名老中医

裴学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点击音频听全文

“裴大夫,我们家孩子有痰了!”一位母亲在复诊时,满脸高兴地告诉我。

看到孩子生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满脸高兴呢?因为在疾病的发展走向中,某些症状的出现的确是“喜事”一桩。

五天之前,这位母亲曾经带着孩子过来治咳嗽。孩子主要症状就是干咳,光咳嗽没有痰,整个人也有些昏昏沉沉的。

临床上,咳嗽常见干咳、痰湿咳两种。

干咳

通常没有痰或痰量非常少,这多是由于急慢性咽喉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胸膜炎、症状较轻的肺结核等疾病引起的,中医认为干咳属于“肺燥阴虚、清肃失司”,也就是说肺内比较燥热。

痰湿咳

病人痰比较多,通常由于外界环境中寒、暑、湿、燥、火等外感病邪,或者情绪、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内伤因素,影响了肺脏的功能引发的,多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一般来说,出现干咳,用一些养阴清肺的止咳药就可以了。

可疾病往往并不单纯,有些咳嗽表面看是干咳,实际上却是因为痰液太黏稠,孩子咳不出来;有些时候,干咳、痰湿咳还可以相互转化。

这时候就必须区分清楚,否则乱用止咳药反而是帮倒忙,因为掩盖了咳痰的症状,痰液停留在体内,没办法咳出,呼吸道疾病就会越来越严重,耽误了治疗时机。

一番望诊、脉诊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咳嗽是痰热引起的,也就是说有炎症。

可到底是哪里有炎症呢?是咽喉炎、支气管炎,还是肺炎?

于是,我让孩子当着我的面咳嗽了一声。

很多时候我都有这种体会,小孩或大人因为咳嗽来看病,到底是不是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

这时候,我就会让病人咳嗽一声听听,一听就能知道是哪里有了炎症,根本不用照胸片,也免受一次放射线的危害。但没经验的大夫,就必须去照胸片了,照过胸片后才知道到底哪里有炎症。

之所以能准确辨证,主要就是看咳嗽的时候有没有啰音,这都是天天给病人看病才能总结出来的。

结果一听咳嗽的声音,发现孩子已经快是支气管炎了。

在支气管炎早期,孩子的痰量不多,但痰液不容易咳出来,这才表现出干咳的症状,可是持续两三天后痰液会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这时情况就严重了。所以,现在关键是帮孩子化痰,先把痰咳出来,在此基础上吃药消除炎症,支气管炎才能好。

随后,我提笔开出了一剂化痰的方子,并嘱咐孩子的母亲:“孩子吃了这几服药可能会开始咳痰,不要担心,让痰咳出来就好了。如果发现孩子咳不出痰,可以拍拍他的背,让痰跑到喉咙里,然后尽量咳出来。”

“裴大夫,为什么会咳痰呢?孩子现在只是咳嗽啊?”这位母亲听完我的治疗方法满脸疑惑。

看来孩子的母亲还不了解咳痰的重要性,于是我跟她解释:“孩子现在表面看是干咳,但支气管已经表现出炎症了,实际上是有痰咳不出。用了化痰药后,把痰咳出来病情就好转了。所以,有痰是好事情,痰咳出来,病毒细菌也就咳出来了,而且吐出两口痰,就能少吃一天药。不要担心,继续吃药就行。”

这位妈妈听后如释重负。

复诊时,她满脸高兴地告诉我孩子的痰咳出来了,还咳了不少。我又看了看孩子的情况,病情已经好了很多。

其实,这就是中医一直在强调的“未病先防”。

不生病时,通过一定的养生方法,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有些疾病虽然还未发生,却露出了一些苗头,这时就要有病早治;有些疾病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不适症状,这时就要治未病,防止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

神医扁鹊在谈到自己的医术时有一段这样的感慨,说自己远比不上两个哥哥医术高超。

扁鹊说:“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他在病人的病情还未发作,甚至病人还没有察觉到症状之前,就给病人除去了病根;我的二哥医术次之,他在病人发病初期、症状刚刚显现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不留后患;而我的医术远比不上我的哥哥们,我治的那些病,通常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病人备受病痛折磨,我这时要下大力才能把病治好。”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未病先防”的可贵之处。

本文摘自:“大国医”裴学义的行医笔记《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