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阁课堂]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及特点

作者:深圳巍阁月子中心 02-26阅读:5668次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产后一周内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发生母乳性黄疸,一般采取停喂母乳三四天,则黄疸就会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

重新再食用母乳,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相较原有程度也会减轻。

母乳性黄疸特点

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依然持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这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症状

母乳性黄疸症状一:新生儿的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营养发育良好,大便颜色正常。

母乳性黄疸症状二:肝、脾不大。

母乳性黄疸症状三:宝宝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母乳性黄疸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医学界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 即出现母乳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