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体弱多病,可以从名字上弥补,父母收藏了!

作者:孕育讲堂 04-18阅读:2380次

生孩子是件大事,关系到一个家庭中人丁兴旺,但还有更大的事,就是给孩子起名!名字,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可能大家有都感觉到了,名字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历史上流传至今的起名方法非常多,其中有一种是专门针对体弱多病的孩子,叫做寄名起名法。到了现代,如果家里孩子体质弱,类似于早产儿这样的,还有家庭会请师父用此法给孩子起名。

寄名起名法是指一些信佛的家长为了保证自己孩子的健康长寿幸福美满,请僧道给婴儿取法名的一种传统起名习俗。这个风俗在南北朝时已盛行。因为当时社会医疗水平普遍低下,孩子出生后的存活率比较低。

因此,一般家庭对于体质弱的孩子恐其夭折或多病,除了喂养精心外,就只有靠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了,最直接的方式是让婴儿皈依佛、道,相信其超自然的力量能护佑皈依的孩子。

孩子出生满月以后,父母将婴孩送到寺庙道观,请和尚、道土取一个法名或道名,将小儿年庚放在一只红布口袋里挂在佛橱上的,称作“寄名袋”。从此在礼仪、象征的基础上将孩子托付给佛门、道观,从而使孩子与宗教建立一种暂时的皈依关系,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寄名”。因为佛刹、道观是神佛的神圣居所,把孩子托付给他们,自然要受到菩萨、神灵的保佑,躲避妖魔邪祟、祸患灾疾的侵凌。

寄名有一定的仪式。寄名时,出家人要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僧衣、道衣等等。

最突出的是寄名符和寄名锁(索)。清朝光绪八年(1882)初夏,未满周岁的鲁迅,被他父亲抱进了绍兴城内长庆寺里,拜一位名叫龙祖的和尚为师父,由此得到一个法名“长庚”,并得到两件算盘、银锁之类的“法宝”。这两件“法宝”早已失去了,惟独“长庚”之名还在,鲁迅有时把它当笔名用。

等到50余年后鲁迅写作《我的第一个师父》时回忆说:“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稀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因鲁迅幼年曾寄名于长庆寺,并著文记述这段往事,长庆寺更加声名远播。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道:“过了一日,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到府里来……”此外,二十九回、六十四回也都写到了巧姐儿和宝玉的寄名。《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将儿子寄名到玉皇庙的吴道官那里的。

孩子寄名以后,有的要打扮成和尚、道士,以示出家,借神佛仙道的保佑躲避一时的灾厄。在他们认为孩子已经度过灾厄期,能够独立抵御外来侵害的时候,这种关系便终止了。这种终止关系的仪式叫“还俗”、“拔袋”,其实就是把寄名时交给寺庙的寄名袋取回来。让孩子回到世俗的生活中来。

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载了南方、北方的寄名习俗。比如记载南方吴县有小儿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柔弱,时膺疾病。其家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儿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日年夜饭,其家人必给僧以钱。凡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起名,譬如神佛姓金,即起名金生、金寿等类。

【起名口诀】

民间寄用托佛门,

求神佑护免侵凌。

焚香祷祝为避邪,

旧时习俗取贱名。

你家宝宝的名字是怎么取得?需要起名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点击下方联系方式哦,谢谢您的关注,可以转发给其余父母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