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 宝宝汗多不是缺钙,细心呵护不生病更重要

作者:妈咪知道 05-25阅读:1267次

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小儿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在日常生活中较之成人更易出汗,汗出更多。很多父母以为宝宝多汗就是因为缺钙,去医院咨询医生也经常会开一些鱼肝油或钙片,迫不及待的给宝宝补钙。

宝宝多汗就一定是缺钙吗?

不一定!

对于宝宝多汗,父母首先要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生理性出汗

若因天气炎热、穿衣过多过厚、被子盖得过厚,或剧烈的活动,进热食、辣食、进食过急、运动等引起出汗,如无其他疾病,属于小儿生理性出汗。

小儿突然受到惊吓而出汗,镇定以后汗自然停止,精神紧张引起的多汗也不能算是病态。

小儿生理性多汗本身并不是疾病,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小儿生理性多汗临床诊治时,首先注意养护,随季节、气候变化及时加减衣物,汗出时尤需注意防止感冒。

夜间多汗

可以说大多数宝宝刚入睡时出汗是正常的,但如果整个晚上大汗淋漓,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宝宝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应该在宝宝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加以控制,有益睡眠和预防宝宝肥胖。有的宝宝夜间大汗是由于室温过高,或者盖的被子过厚引起。

病理性出汗

小儿在正常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中医称之为“虚汗”。刚睡或睡眠中出汗,醒时汗止,称盗汗;没有睡觉,无故汗出,动则益甚,称自汗。小儿虚汗往往自汗、盗汗并见,且多见于5岁以内的小儿[1]。

小儿病理性出汗为儿科临床的常见症状之一,在治疗之前,应首先排除几种常见疾病引起的小儿多汗:

1. 低血糖

早产儿、低体重儿、经常腹泻、呕吐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宝宝,夜间多汗需警惕低血糖。低血糖出汗特点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需夜间加强喂养,维持血糖正常水平。

2. 药物和中毒因素

临床儿童部分药物中含有一些清热解毒、退热发汗的成分,如泰诺林、百服宁、阿司匹林、柴胡、羚羊角等,服用剂量过大容易引起出汗过多甚至中毒症状,气体、食物、化学中毒等都会引起大汗淋漓症状,家人要加以识别,遵医嘱严格按剂量服药。

3. 急性感染性疾病

多汗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症状,反复呼吸道感染亦是小儿常见疾病,临床观察治疗发现,小儿多汗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2],如果积极治疗小儿多汗对小儿机体免疫力的提高以及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疗效是肯定的,宝宝患病时父母应积极配合临床治疗,遵医嘱做够疗程彻底治愈原发疾病。

4. 佝偻病活动期

如果宝宝平时爱出汗、睡眠多汗,睡眠时容易四肢抖动,伴方颅、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患了佝偻病。临床确诊后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多接触日光,建议户外活动,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双胎、经常腹泻或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宝宝应注意加用维生素D。

5. 营养不良

正常情况下人体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营养不良宝宝由于脾胃虚弱,爱哭闹,情绪焦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多汗。而长时间汗出过多,可使水、电解质丢失,营养物质消耗,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受凉易感。二者恶性循环。父母需要纠正喂养方式,做到饮食多元化,逐步调整宝宝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起到未病先防的效果。

6. 风湿热

风湿热小儿早期伴随症状有多汗、精神不振、疲倦、食欲减退、面色苍白、鼻出血、腹痛等表现,有时关节痛表现反而不明显。长期多汗的宝宝需要排除此类疾病。

7. 结核病等传染病

小儿结核是夜间盗汗的另一个帮凶,家族中有结核密切接触史的宝宝应及时去医院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 多汗宝宝的家庭护理

- 宝宝出汗以后,要及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换衣服,动作轻快,避免宝宝受凉感冒。

- 注意及时补充水和盐分。

- 经常晾晒被褥,日光的作用不仅在于加热干燥,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医儿科学,江育仁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孙慧丽,孙轶秋小儿多汗症治疗研究近况,河南中医,2002年第22卷5月第3期

[3]王永炎,严世芸.汗证•实用中医内科学[M].2009:501-502.

[4]陈小章.外分泌生理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63-466.

【作者介绍】

饶晓林,工作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擅长:新生儿科、儿科临床、儿童保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对儿童铅中毒领域有一定研究。

  • 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 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