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担忧?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为何引发科学界众怒?

作者:漫说健康 11-27阅读:696次

这两天,我想各位社交平台都被“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不断刷屏。

起因是来自中国生长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与娜娜的婴儿已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

这对双胞胎是采取基因编辑,将其中一个基因进行修改,让她们出生后拥有天然抵抗艾滋病的基因。

虽说这是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

但此次消息一出,不仅引起了社会对人类基因编辑伦理话题的关注,同时也让不少学术界认为未经严格伦理与安全性审查,直接用于人类胚胎实验实在不可取。

首例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为何会遭到万人谴责?

当日晚上,122位科学家就发布联合声明,对此次实验进行强烈谴责。并声明称,未经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对人类健康胚胎动手脚,这是对“道法自然”的亵渎,既违法又违法伦理道德。

而且艾滋病的母婴阻断已经成熟,若担心艾滋病的亲子遗传,母亲在妊娠时接受治疗即可,何必还需做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做这份研究呢?其研究价值又在哪呢?

基因编辑到底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听过“转基因”这个词,我们所知的很多转基因作物实际上都是通过基因编辑而得出,通过基因的改造,从而让它们本身所赋予原本不具备的特性,例如抵抗病虫,抵抗植物性疾病等。

而像电影,也有很多采用基因编辑的场景,比如美国队长,原本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他在接受“超级士兵”改造,最终注射血清成为高大强壮,拥有超能力的美国队长。

但电影归电影,基因编辑首先就已违背了人类的伦理观感,且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根本不成熟,谁也没办法能预测到基因编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即便基因编辑可预见未来消灭某些困扰人类的疾病以及先天缺陷,但新的疾病、新的社会问题以及种族问题,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灾难也尚未得知。

CCR5△32宝宝,同样也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贺建奎团队早在视频中介绍,将体外受精的受精卵进行基因编辑,利用CCR5基因的32个碱基“阉割”,形成CCR5△32突变型,确保HIV病毒不进入宿主细胞,携带该突变型的宝宝,有效阻断霍乱、天花以及艾滋病的感染。

遗憾的是,本身此次用于编辑CCR5基因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本身就不成熟,贸然直接用在人类胚胎上,脱靶率很高,在敲掉某个基因的同时也可能会不小心敲掉其他基因。

而这种“不小心”,在人体身上造成什么样后果,我们还尚未得知。

敲掉32个碱基,不仅会影响宫颈癌早期发展,还会引起多发性硬化、精神分裂症以及心血管异常等不利后果。

基因剔除,无法判断是否脱靶而打响错误基因,甚至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会出现其他重大免疫系统问题。最关键时,若发现缺陷基因,还可能会通过生育遗传下一代,造成更大规律的基因污染。

科技的发展,伦理必须放在首位

尽管基因编辑,可能会对治疗某个疾病的学术上有一个划时代的影响,但这种医学行为,绝非治疗感冒、整形美容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何况在技术不成熟的阶段中使用人类胚胎,那带来的后果无法预估,开不得任何玩笑。

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最大的不同,那就是这风险一旦混入人类基因池,那后果与延绵就无法更改。

而此次的真正的受害者,两个在襁褓的婴儿还正接受人类的谈论,争议,希望,恐惧,审判。无论事后如何发展,对这两个婴儿而言都是一场悲剧。

科学探索本质是为人类幸福化,而绝非打开潘多拉魔盒。

若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又有谁能够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