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作者:母子健康杂志 07-19阅读:4328次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编辑/冰尔 文/包丽敏

亲子之爱中往往埋伏着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的权力关系,而权力关系会不同程度地侵蚀孩子的自我。我们的孩子还未走出家庭,只在我们的怀抱中,就已经不同程度地压抑和远离了自我,甚至受伤更深?

我们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么正确吗?你那时尽管还未满1周岁,但我相信,哪怕你出生仅一天,也一定比我们更清楚,自己是饱了还是饿着,此刻需不需要、想不想再喝奶;至于教导你不浪费食物的道理,对于一个还完全听从本能,无法理解道德法则的小生物来说,显然为时尚早;而读书,如果无视你的兴趣,无视那本书与你的认知水平是否匹配,只是为了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说究竟是在鼓励还是在扼杀你对阅读的爱好。

如果当时你再大一些,5岁、4岁、3岁,或哪怕两岁,也许我都不至于对这一幕敏感。一个大人时刻准备着对孩子灌输各种道理,在我们的文化里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可你还未满周岁,为什么我们就已经迫不及待了?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我们真的正确吗?

我怀疑,大人们有多喜欢对你们的自主行动说“不不不”,就可能有多喜欢对你们说“你应该”。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禁止,一面是说教。

有一些“你应该”,我相信合理而必须,它们基于事物某些确凿的规律,这方面成年人的确比你们所知要多,比如应该避免高空坠落、生病了应该吃药、饭前应该洗手,等等;或者,它们告诉你们不应该妨害他人。

除此而外的那些“你应该”,跟“不不不”一样,多半值得推敲,因为它们往往让一个成年人在你们面前充满某种虚幻的优越感、权威感,仿佛我们总是天然地比你们高明、正确,因而拥有告诉你们该怎么做的毋庸置疑的权力。

即便是在儿童游乐场,我也见过太多成年人喜欢对你们发布各种“你应该”,仿佛在玩这件事情上,我们也比你们知道怎么玩更好、更正确。

我们说:“(你应该)到这儿来!……到那儿去!”“快去捡那个球!”“去,去玩那个滑梯!”“这个有什么可玩的,你去玩那个吧,那个多好玩”……如果你们拿起一只球,送到嘴边啃一啃,成年人会说,“不对,球应该滚(踢)过来”;如果你们把一列火车满地拖来拖去,我们会说,“不对不对,你应该让火车在轨道上开”。“不对,这个应该这样玩”“不对,那个应该那样玩”“你应该多去玩玩积木”“花应该这么画”“来,宝贝儿,你在这儿贴个太阳吧”“现在你去搭个城堡吧”“这滑板车你别老推着跑啊,你得站上去滑!”“放音乐了,你快跳舞啊,对,就这样跳!”……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你们会不会觉得,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很多时候,闭嘴是一种美德?

如果玩都不能自主,都要被“教导”,那么还有什么领域是可以不被成年人侵入的?

成年人大概很少意识到,你们才是玩的权威。如果儿童心理学家的见解没错,当你从温暖的子宫进入这个世界,哇哇啼哭着,以为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慢慢地你会了解到,噢,世界原来是在你之外那么一个庞大复杂的所在(这可不是成年人教会的),就此开始漫长而艰巨的探索之旅。成年人容易把你们当作一只只空空的瓶子,仿佛只有我们不停往里头填塞灌注才能充满。可其实,无须给你们讲解语法,无须一句句教你们所有的句子,你们却能学会世上任何一种复杂的人类语言。你们有一天懂得了球是圆的,并不是成年人教会的,而是经过你们自己的探索、经过玩,感知到了这种形状,你们从成年人那里无非只是知晓了这种特定的形状叫“圆”。倘若一个成年人不给你们任何机会去触碰烫的东西,那么他即使讲解一万遍什么是烫,你们也不可能真正懂得“烫”的含义。

想想看,当你还在襁褓之中就会通过啃咬小手来探索自己的身体;想想看,你出生才100多天,清醒时间大多只是仰面朝天被我们抱来抱去,却已经能区分家里的空间,知道当我抱着你跨进卧室(当然你那时想必还不知道这个空间的名字叫“卧室”),你就能快乐地喝到奶。

想想看,比如你要认识一把高大的椅子,你会从底下看,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拼凑出它的形象,你会去摸它、咬它、敲打它,甚至撞它,等你长大一些,还要去搬动它,爬它,说不定还从上面摔下来,你是这样去认识它的。

想想看,你究竟是怎样从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到清晰了解周遭的各种人和物?那是一项多么浩大的认知工程!或许正因此,你似乎被某种迫切的生命需求驱动着,一刻不停歇地玩、玩、玩,并且你天然地知道怎么玩。

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探索、了解、适应这个世界,就像每一只毛毛虫,无须任何教导,都知道怎样一步步穿越它的生命旅程,最终变成蝴蝶。

生命真叫人惊叹。

可是啊,成年人却对你们喋喋不休着各式各样的“你应该”,它们或粗暴,或温婉。我们以为它们是在表达关爱,其实却何尝不是在变相地宣布:“你们错了,我们才对”?

我疑惑,成年人究竟在输出多少无谓的“你应该”?它们无视和否认你们自身的方式、节奏与能力,一遍遍、一次次,从你们极幼小的时候,便在无形中教导和暗示:“不要相信你自己,不要听从你自己。”

你们幼小时,我们勤于干涉你们探索世界的方式和节奏;等你们长大,我们是不是就可能不惮于干涉你们的人生?我们会说“你应该好好学英语”“你应该上大学”“你应该读这个专业”“你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不应该找这样的男(女)朋友”“你怎么还不结婚?”“快点生孩子!”“你应该为我们争光”……诸如此类。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我怀疑,我们喋喋不休着各种“你应该”,无意中透露出的,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身的不信任、不接纳、不欣赏。

就在坐下来写这段文字之前,我刚经过一个篮球场,看见两个孩子,走路还蹒跚着,看上去1岁多,正在玩一只篮球。他们用手捧起球,使出全身的力气扔出去,看着球弹跳着滚远,再追过去把它抱起来,再扔出去。当他们重复这样玩的时候,看护他们的一个大人开始着急地大声叫起来:“踢!踢!踢!踢呀!”另一个大人截住球,一边踢给孩子,一边说:“看着啊,要这样踢!”

真的只有踢才正确吗?或者,一定要让孩子尽早学会踢这项“高级技能”才好吗?如果只是安静地陪伴在一旁,看他们自由玩耍、自主探索、自行发现,不好吗?

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母子健康》杂志推荐阅读:

书名:《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

作者:包丽敏

出品:青豆书坊|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包丽敏,前资深媒体人,曾为知名特稿记者,力图以记者之笔去记录描摹“人”。成为母亲后,却意外地受一个小生命引领,将目光从外收拢向内,更深刻体悟到“人”之幽微深邃、复杂难解。曾历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编辑、副主编,也曾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副主编、《青年参考》主编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