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让新生儿受伤的十个生理现象,新手妈妈要注意

作者:优月之家月嫂公司 06-07阅读:4064次

原标题:容易让新生儿受伤的十个生理现象,新手妈妈要注意

普通人一辈子看到初生孩子的机会并不多,初为父母,可能把一些新生儿的生理现象当作一些异常疾病,做一些不当的处理,给孩子造成伤害,这种现象在偏远落后地区很常见。

为了减少让这种悲剧更少一点,希望这篇文章,有更多的月嫂和新手爸妈知道哪些是容易被误判的新生儿生理现象。

一、胎脂

初生时,足月的孩子身上皮肤覆盖一层白色皮脂,这种胎脂有保护皮肤的作用,生后会逐渐自然脱落和消失,不需要特意去清洗,更不能用硬物去刮除,以免损伤皮肤。

二、皮脂腺增生

受母体性激素的影响,新生儿的前额、鼻子、上唇、面颊等处可见增生的皮脂腺,多于生后数周内逐渐缩小并消退,不能去挤压,否则容易诱发感染。

三、粟粒疹

为皮肤表面白色的小囊肿,直径1-2毫米,内含多层角化物质,多见于颜面部,各年龄段都可出现,但新生儿更常见,大多可以自行消退,不需处理,大孩子如果持续不消退可以让医生挑破排出内容物。

四、马牙或板牙

性质和粟粒疹类似,只是位于牙龈或上腭中央,大多可以自行脱落,不需特殊处理。民间有“挑马牙”的习俗,容易导致感染,也是需要鄙弃的陋习。

五、蒙古斑

新生宝宝在躯干、臀部、四肢有些青色斑,好发于东方人,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大多数在一岁以内会逐渐渐退。在国外有被误认为家庭暴力导致的淤青。

六、新生儿毳毛

新生儿出生时全身有许多体毛,背部较明显,称为毳毛,会逐渐自然脱落,有的地方习俗要刮毳毛称为刮“猪毛风”,同样容易孩子的皮肤毛囊受损,导致感染。婴儿皮肤很娇弱,揉搓宝宝皮肤很容易导致孩子皮肤毛囊受损,甚至引发感染,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引发败血症。

七、螳螂嘴

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黏膜会隆起,形成两个较厚的脂肪垫,人们常称为“螳螂嘴”,因个体差异,有的新生儿更为明显。因为在新生儿吮吸奶水时,口腔黏膜下脂肪组织的隆起会使口腔内的负压增大,使乳汁易于流出,帮助他们有力地吮吸。如果没有脂肪层的弹性,会使双颊内陷。随着吮吸期的结束,它将随着婴儿的饮食从乳汁、粥、软饭等改变而逐渐消失。无须做特殊处理,也不可挑破以免引起感染。

八、乳腺肿大

受母体带来的激素影响,有些新生儿乳腺会肿大,甚至会少量分泌乳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疾病,会随着激素的代谢而消失。挤压乳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导致前文提到的那种现象,严重的甚至引起全身脓毒血症。

九、阴道出血

同样是因为母体激素的影响,出生后孩子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子宫黏膜失去了雌激素的作用,因而脱落出血,也叫“假月经”,这种是出生后短期内现象,如果出血量比较多,或者持续时间长,那就需要找医生检查一下有没有别的问题。

十、给小婴儿绑腿

好像很多地方都有给宝宝绑腿的陋习,认为给宝宝绑腿会让宝宝的腿长的又长又直。绑腿是限制住了宝宝腿部的血液循环,而且刚出生的婴儿正处于骨骼发育期,本来不绑腿宝宝的腿就会正常发育,一绑就是非正常发育了。所以,无论如何,不要擅自给宝宝绑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