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琳为您读健康》第259期
主持人:子琳 (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
嘉宾:北京同仁医院验光中心 游玉霞医生
主持人子琳:“今天是全国爱眼日,咱们来聊聊跟眼睛相关的话题。
近视眼越来越多,眼镜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我们原来就听过这些说法:比如眼镜越戴度数越长,戴了眼镜就再也摘不掉了;总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形不美观。但这些都是事实吗?什么样的情况下就得配眼镜了?
今天我们请北京同仁医院验光中心的游玉霞医生来跟我们好好聊聊。欢迎游医生!”
游玉霞医生:“大家好!”
主持人子琳:“其实关于眼镜这个事儿我就有个亲身经历,上学那时候近视眼了,家里人不让我配眼镜,说怕带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度数反而还得长。
说真的,这个说法听很多人都说过,我一直都信以为真,那这眼镜真是越戴度数越长吗?”
游玉霞医生:“这个问题非常好。如果是正确配镜的话,与眼镜本身并没多大关系。就好像小孩子长个子衣服穿不下了,我们总不能去怪衣服。同理,度数之所以会加深,是因为眼睛本身的屈光状态变化导致的。
近视远视这些和眼球大小也有一定关系。刚出生时人的眼球比较小,所以大多婴幼儿都是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也会不断长大。通常会在8岁左右眼球就长到了正常大小,也就变成了正视眼,眼睛度数就正常了。
但是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很多人可能早早就发生了近视、散光等,这时候就需要配戴眼镜矫正以看清物体。
只要导致近视的因素还在,比如缺少户外活动、每天用眼负担过大,眼球还在继续增长,那么近视度数就会不断加深,这与戴不戴眼镜并没有太大关系。”
主持人子琳:“原来是这样,过去我还总听到一个说法,说总戴眼镜眼球就会凸出,眼睛的形状就变得不好看了,这个说法又是真的假的?”
游玉霞医生:
“随着近视的发展,眼球前后径也会随之变长。一般来说,平均度数增加300度,对应的眼轴长度会增加1 mm。
因此高度近视的人,尤其是1000多度的人,眼轴就会比一般人长很多,就有可能表现为眼球突出。
常常有人会觉得戴着眼镜似乎还好,但一摘下眼镜再看眼睛就会觉得眼睛变形的很厉害,似乎突出的更厉害了。其实这可以算是近视眼镜带来的一种错觉。
近视眼镜其实是一种凹透镜。中学物理时我们学过,凹透镜成像是变小的,当眼镜度数越大镜片越厚时就会越明显。大家可以看下周围戴近视眼镜的人,就会发现透过眼镜看眼睛是变小的;如果戴的是远视眼镜,眼睛就会变大。
那么平常一直戴近视眼镜的人,透过眼镜看到自己的眼睛其实是缩小了的,随着度数的增加,这个差异就会越大。因此就会产生怎么越戴眼镜自己眼睛越小,一摘下眼镜又觉得眼睛好像变形突出了。”
主持人子琳:“所以说这些年关于眼镜的那些传言都是不靠谱的,我们都被骗了。我们这些当妈妈的都很关心怎么知道该给孩子配眼镜了呢?”
游玉霞医生:“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定期给同学们查视力,如果孩子视力不达标,或者你发现小朋友看电视离得越来越近,经常眯着眼睛、斜着眼睛看东西时都应该引起警惕,带孩子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应进行散瞳验光,确认孩子的屈光状态是否正常。
如果是假性近视,那么就需要注意调整平时的用眼习惯,尽量减少近距离用眼,注意看近45分钟左右就需要休息或往远处看。
如果散瞳验光发现确实近视了,并且度数已经超过100度,建议可以考虑配镜了,这样孩子会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主持人子琳:“那我们去配眼镜的时候这眼镜的度数是配够好还是少配点?”
游玉霞医生:“一般近视配镜都是以能看清最好视力的最小度数来给眼镜处方。
假设戴300度能看到1.0,戴275度也能看到1.0,戴250度就只能看到0.8,那么就应该按275度来配。
如果度数配深了,在看近的时候眼睛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容易造成视疲劳,加速近视的发展。一般孩子的调节能力很强,不散瞳直接插片配镜就容易导致过度矫正。
如果度数配少了,不能在眼睛最轻松的状态下看得最清楚,也会使眼睛容易疲劳,视网膜上成像不够清晰,而使得近视发展的更快。”
主持人子琳:“眼镜一旦配了是一直戴着好还是摘摘戴戴更好?比如我用电脑写东西时候戴上,平时出去玩就摘了。”
游玉霞医生:“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需要一直戴镜,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但是,对于低度近视,即<200度的时候,如果看近清晰度不受影响的话,可以只是看远的时候戴镜,看近不戴镜。如果近视度数较深,或者合并有明显的散光,就需要一直戴镜。”
主持人子琳:“其实大家都特别关心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摘掉眼镜呢?”
游玉霞医生:“现在有些声称通过转动眼球就可以摘掉眼镜的方法,其实都没有得到研究证实。就目前而言要摘戴眼镜只有两个方法:
1.通过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来达到白天不用戴镜的目的,这种办法主要针对孩子。
2.通过屈光手术治疗,来实现摘镜的目的。这种办法主要针对成年人。”
【声明】欢迎关注子琳医学科普。本文为子琳原创,受访专家专业校稿,未经子琳授权禁止转载与摘编,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图片来源于网络)获取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子琳为您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