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成长道路上,几乎每个人都要过的坎,那就是——高考
此时此刻,在中国大地上,又有着近千万的考生正在参加高考,为理想的大学奋斗。
高考,一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2015年的六集纪录片《高考》豆瓣评分高达8.9。这个系列纪录片就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和思考。
纪录片的前两集就把镜头聚焦安徽省毛坦厂中学,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考每年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学校共有2400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习生。学校位于安徽省的大别山区,所在的小镇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
纪录片一开始就是教室墙壁上一组学生的检讨书,还有如机器一般晨读的高三学生。
整个纪录片就是围绕着一个复读班班主任程晓东和他所带的几个学生展开。
她叫何飞,在复读班成绩处于中下等,由于月考成绩的一再下滑,在老师的提议下,需要外出租房父母陪读。可是她家庭贫寒,还有个弟弟正在念高一,父亲要外出务工支撑整个家庭,难以支付高达三千块钱的房租,更难以抽开身来陪读。
不过即使如此,最终为了复读的女儿更够再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高考倒计时100天之时,父亲还是最终同意让奶奶过来与女儿陪读。
学生何飞
同样作为父亲的吴俊为了孩子吴世康也是呕心沥血,他的家族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学生,他自己因为当年未能考上大学十分后悔,他把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甚至把自己经营的厂子停掉,在毛坦中学担当保安,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高考。
家境贫寒的考生和陪读家长们蜗居在这里,忍受着被形容为地狱的高压生活——对于已经失败过一次的复读生何飞来说,他的心理负担比应届生更大——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下滑便可能让她精神崩溃,让全家泣不成声。
即使非常努力,她对自己考不好的愿意归咎为自己之前笑的太多了,就算考的很差,但她也不会放弃,因为她知道不考会死得更惨,考了才有希望。随着高考的临近,那放飞的孔明灯,那庙里兴旺的香火,班主任老师的严加管理,镇长带头清理黑网吧,一切的一切都是期盼学生能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对于毛坦中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人说这个磨灭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沦为考试的机器,更多人认为这段经历是一生的财富,苦难是人生的老师,经过这段苦难换来一生的幸福,毛中何罪之有?
最终,何飞考取了一个三本院校,尽管不理性,但已无力复习。而吴世康当父亲看到儿子取得优异的成绩之时,高兴的喜极而泣,最终被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在高考成绩公布当天,毛中又迎来新一届的复读生的报名,即使高昂的收费,家长和学生还是纷沓而至,小镇上也迎来新的一批陪读家长,班主任程晓东又开始在新的班级里训话,一年又一年如同一个循环!
毛坦中学是代表着乡镇中学的求学之路,也是中国大多数孩子成长道路的缩影,纪录片第四季《走出大山》是讲身处在甘肃会宁山区的孩子的求学之路,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求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这集主角王洋洋的奶奶挣扎在病痛中,一定要活着见到孙女上大学。失去双亲的孙女由叔叔供养,叔叔拼尽全力、连借带凑也无法攒够大学学费。最终她如愿以偿考取大学,靠助学金补足了钱,而奶奶则站在家门口的山坡上目送着叔叔、阿姨带孙女离开……不久后奶奶便去世了。
这次高考对王洋洋来说承载着更多的意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走出贫穷,不用借债生活,甚至孙女考上大学成为奶奶病痛活着的希望。
第五集《留学大潮下》是富裕家庭孩子的成长之路,他们由于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从小就学习外语,事业更加开阔,也有着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孩子的教育上,所以放弃高考选择留学。不过在这耀眼的光芒下,也会付出不少艰辛,笼罩一些阴霾。
刘云昊也是想要留学深造的一员,她的目标是耶鲁大学。为此妈妈在五年前辞去了副总的工作,专心在家培读。为了孩子能申请到好的学校,不断的咨询中介机构,为考SAT,还要跑到香港。虽然最终考了不错的分数,但是美国的大学看中的是综合能力,最终没被耶鲁录取,进入美国另一所名校西部大学。
留学热的同时,那就有专门为了留学的贵族学校,在北京昌平的一所学校里。以该校最不受重视的中文老师为主角,记录了他绝望地试图唤起同学们可能是出国前对中文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毫无成果的努力。一个个为了出国的学生是不是舍弃了中国人文化的根基,这样的留学又有何意义?
最后一个切入点是在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毕业后在美国残酷的就业压力下迷失了初衷,开始怀疑自己来留学的价值,并且在就业失败后决定回国或更换专业。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是把镜头的视角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随迁子女身上,很多孩子都是出生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是由于户口问题,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只能上农民工子弟学校。在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之时,有的回到家乡积极备考,有的直接上中专以便留在城市工作,还有的继续求学,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系列纪录片《高考》经过多个侧面来反应中国的教育的问题和现状,展现了各个阶层和家庭的上升之路,有偏远山区的孩子,有普通的城镇和农村家庭,有随迁子女的家庭,有中产富裕的城市家庭,各色各样五味杂陈,影片虽然没有着重在家庭出身。
在这众生相中,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决心,但我更看到了命运本身的差异——贫富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所有这些差异最终都汇集到一个差异上——出身的差异。
影片最后一集《校长的选择》从校长的角度谈国内教改,几个案例选得真好—曾任职衡水中学的精英中学校长,敢于取消班主任走“代议制”的北大附中校长,还有蔑视高考的“中国版深泉学院”校长,可以说都是有头脑,有独立想法,渴望在制度内变通出的优秀教育人,可是高考也都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管成果如何,他们都值得尊敬,因为正是有这些实验者和先驱者,才使得中国的教育变得更好。
高考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每个人看过这部纪录片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来,高考更像是人生道路上一次成年礼,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尽力无愧于心就好,即使失败,人生还会有更所的选择和机遇,高考只是成长道路上的第一道关卡而已。
有很多人批判现行的高考体制,认为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这样一考定终生的考核制度不可取,在我看来,高考这样唯一一个能让下层的孩子得到公平的上乘渠道的途径,在现今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够代替的话,那还是通过高考吧,最起码相对公平。哪有绝对公平,寄希望于教育资源能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让教育资源能够合理的分配,让现行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公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