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泰斗”--胡亚美

作者:上海六一儿童医院 07-24阅读:5691次

胡亚美

胡亚美(1923-),女,北京市人。1941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医预),1947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就职于北京儿童医院,曾任住院医生、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现任北京儿童医院、上海六一儿童医院、六一天使儿童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她从医60余年,在儿科医学领域倾情奉献了一生。2017年,在北京儿童医院建院75周年大会上医院授予她“儿科泰斗”奖杯,感谢她为北京儿童医院的发展,为我国儿科医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选择从医

胡亚美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虽然她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但她同情、怜悯那些贫苦的孩子,并对人间的贫富悬殊现象逐渐产生了怀疑与不满。1941年9月,成绩优异的胡亚美从私立慕贞女子中学毕业,并被保送燕京大学医预系。之所以选择学医,胡亚美有着非常清楚的独立见解。幼年时的胡亚美身体弱,经常因为生病到医院去。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很羡慕大夫们的整齐干净、神气,而且能给人解除病痛,又能够得到病人的拥护和感激。在中学读书期间,慕贞中学对面就有一所教会办的妇婴医院。她常见大夫出入,心中想要学医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强烈。当时父亲也很鼓励她学医,因为他后悔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名扬于社会。当时胡亚美也有这种想法,认为名声很重要,学医将来可以出名,而且生活问题也解决了,这是妇女最好的出路。

于是胡亚美进入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学习医学,后又转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继续完成学业。胡亚美在大学学习期间,正值大片国土被日本军国主义侵占的危机时刻。她逐渐接触了进步思想,眼界逐渐开阔,思想逐渐拓展。1946年5月,在进步同学孙振洲的引导下,胡亚美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胡亚美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工作。

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前身)是由诸福棠、吴瑞萍和邓金鍌三个人于1942年共同成立的北京市第一家私立儿童医院,诸福棠任院长。在诸院长的带领下,这所医院很快成为全市最好的儿童医院。在民国时期,北平私立儿童医院救治了来自本市和外地的很多患儿,为医院树立了非常好的口碑。

1943年春,胡亚美的三弟因患黑热病住进了北平私立儿童医院。黑热病亦称内脏利什曼病,在民国时期,这种病是危害人们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涉及16个省、市。在当时医疗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由于缺乏防治措施,黑热病不断蔓延发展,造成了大批人群的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医学系读书的胡亚美,去儿童医院探望自己的弟弟。在和医院的医生接触过程中,胡亚美结识了当时北京私立儿童医院的副院长吴瑞萍。吴瑞萍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学教授和儿科传染病学家。正是他在为患儿耐心和负责的治疗场景深深地感染着胡亚美年青而敏感的内心。她觉得替儿童解决痛苦,帮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就是帮助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

1946年7月,胡亚美到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工作,这让几位专家非常高兴,因为1946年始,诸福棠和儿童医院的另外两名创始人吴瑞萍、邓金鍌均被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儿科教授。在北大教书的时候,诸福棠就看上学习认真、成就优秀的胡亚美,希望她毕业以后一定要到儿童医院来。于是,在实习期结束后,1947年7月,胡亚美毕业就留在了这里工作。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她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医学理论、医疗技术日益精进。

初入儿科

初入儿科工作的那些年,胡亚美“就像蜜蜂一样吸吮着花汁,带回蜂窝中酿出甜甜的蜂蜜。”凡是遇到的问题就记录下来,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她还利用外出和休假的机会追踪出院病人,这样短时间内得到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儿童医院里保持着一种好的学术氛围,每周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和病例讨论会,这对年青医师是极好的提高机会。日积月累,胡亚美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儿科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她就在前辈医生的指导下,和同道们密切协作,对当时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1959年以后,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伴随着天灾而来的,是小儿营养不良、严重小儿佝偻病等儿童多发病症的大量出现。那时除破伤风以外,孩子们还面临着白喉、麻疹、肺炎等急性传染病的威胁。一听到小狗样咳嗽的声音,医生们就知道又来了白喉病人;一看到发高烧的、极度消瘦的、还抽着疯的孩子,那准是肺结核;还有那些小脸憋得青紫,喘不上气来的腺病毒肺炎患儿。她多次和医生护士们一起,推着大氧气筒在病房里一路小跑。“你不知道,看见我的孩子们那么痛苦,我心里都快急死了。”胡亚美经常这样说,她也是经常这样做的。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凡事身体力行,已经成为融化在胡亚美血液中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离。

死亡

在70年代和80年代,小儿肺炎仍然是我国城乡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977年6月,北京市城乡儿童死亡率及死因调查显示,因为感染肺炎而夭折的0-2岁婴幼儿占全部婴幼儿死亡的19.55-27.07%,居死因首位!

在治疗的过程中,胡亚美和她的同事们不分昼夜地守护在患儿身边,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治疗和预防这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小儿肺炎》发表在《中级医刊》1954年第十二号上。经过这次大规模肺炎治疗,胡亚美深知,正是由于北方的生活习惯的弱点,导致了小儿肺炎发病的急剧出现与迅速扩大。她要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向群众宣传着预防孩子的呼吸道疾病及护理知识。1957年10月28日,胡亚美所撰写的《预防和护理孩子的呼吸道感染病》一文,发表在了当天的《人民日报》上。由于《人民日报》属于党的重要宣传机构,在全国有关广泛的阅读量和影响力,所以胡亚美的这篇文章,也借着《人民日报》的影响,深入了广大孩子家长们的心中。

50年代初期,营养性贫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她对此病进行精心观察研究,总结出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贫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后血象恢复的规律,制定了适合中国儿童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解决了营养性贫血的治疗问题,并推广全国,得到了显著效果。50年代末,她着重对当时死亡率很高的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学、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与邓金鍌教授一起总结了输液要点,制定了有效的补液方案,推广了补液理论和多种脱水性质的补液方案,使这种疾病的死亡率由20%下降到1%,其治疗方法在儿科界沿用至今。

向“血癌”宣战

197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胡亚美就恢复和开展了医疗、科研工作。1977年6月至9月,北京市组织了一次包括四个城区和通县在内的1974、1975和1976年三年的儿童死亡率及死因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在导致一岁到四岁儿童死亡的主要死因中,肺炎占了第一位,而这一年龄段的城区儿童死亡的第二死因,是恶性肿瘤。在五岁到九岁这一个年龄段,城区儿童主要死因的第一位,就是恶性肿瘤。十岁以上组的城区主要死因也是恶性肿瘤,而在小儿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中,三分之一是小儿白血病。

胡亚美看到这个调查报告以后,又高兴又惊讶。令她感到高兴的现象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视,所以一些儿科常见病的预防接种率非常高,并且已经超过了WHO要求的水平。预防接种率提高,预示着有好多威胁孩子健康的传染性疾病的危害程度就下降了。虽然一般的小儿呼吸道发病率还是高的,可是因为医院在这些疾病的治疗水平都提高了,腹泻、呼吸道感染这些病症大家都会治疗,所以虽然发病率高可是死亡率很低。然而分析这个调查报告,令胡亚美惊讶的是小儿恶性肿瘤竟然成为了危害儿童生命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恶性肿瘤要不治疗,那将是百分百的死亡。胡亚美感到,作为儿科医生,什么威胁孩子健康,她应该去攻什么!

胡亚美清楚地记得,一个9岁的农村女孩儿给她写信说:“胡奶奶,救救我吧,我才9岁,我不想死,我还要养我的爸爸,妈妈啊!”看着信中那稚嫩的笔迹,胡亚美那最柔软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给撕裂般的难受。那天,胡亚美拿着孩子的信念给大家听,每个人都掉下了眼泪。胡亚美伤心地说:“这么可爱的孩子就这么没有了!”她心里感觉到无比的酸楚与压抑,酸楚的是这些可怜的孩子在应该无忧无虑欢笑的年纪怎么能得这样无法治愈的恶性疾病;压抑的是她绝对不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向前发展,白血病会是她永远无法战胜的恶魔,她无法容忍自己的双手不能从死神那里抢回一条条弱小的生命!

当时中国医学界对白血病还很陌生,更没有人敢去专门研究它。从事这项研究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白血病病死率高、难度大,治疗一个病人要持续3年左右,需要长期观察,要默默无闻的做大量工作。虽然一些医院有一些总结白血病的临床经验,但多数也只是对病因、症状及用药情况及结果做初步的归纳与介绍,并没有研究深入。这些刚刚经历了“文革”的科研工作者们,哪怕是对未知领域充满了探索的渴望,但是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道路上仍然如履薄冰,并对刚刚过去的那场政治斗争心有余悸。当胡亚美下决心去研究白血病的时候,很多人曾劝她说:“白血病可是‘少见病’,你研究它不怕挨批吗?”她眼中充满坚定的斗志回答道:“我不怕!谁批我,我就给谁看这份调查报告,让他想想这种病夺走了多少孩子的生命!”

在上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使用化学疗法进行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化学疗法是将药物经血管带到全身,对身体所有细胞都有影响。这种疗法有时也称为“胞毒疗法”,因为所用药物都是有害,甚至是带毒性的,体内细胞,无论是否属于恶性细胞,都会在药物的作用下受到破坏。但是,化学药物就算再大剂量也不可能100%的将坏细胞完全杀灭,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是引发复发的根源。我国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白血病这一正式的病名,但对白血病的常见病症和并发症,中医的历代文献中是有一些记载和认识的。建国后,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对于白血病的治疗一直是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

然而,中西医疗法也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症的发展,并不能完全治愈白血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儿白血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患上白血病就等于宣判了死刑,医生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在1975年的统计数据中,北京儿童医院的200例小儿白血病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占44%,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占40%,急性单细胞白血病占1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仅为6例。小儿白血病多数为急性白血病,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带来了生的希望。尽管国外出现了白血病治疗的福音,但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患儿诊断出来白血病后,医生也只能无奈地告诉患儿的家长带孩子回家,给孩子吃点好的。由于当时国内有限的医疗技术手段和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这病实在是治不了啊!

北京儿童医院当时是全国接收小儿白血病较多的医院,每年都有很多患儿在这里得到确诊。在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白血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其特征为大量的类似于淋巴母细胞的未成熟白细胞,这些细胞可在血液、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其它器官中发现。这种白血病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80%,发病率高峰在3岁至7岁之间。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儿童期第一位疾病死亡原因,每年有一万多儿童发病。这种病的症状主要有贫血、出血和发热三种最典型的表现,还伴随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体征。

由于这种病的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从事这项研究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所以几乎很少有医院愿意收治得了这个病的患儿。再加上确诊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检查,当时的人们对这项措施有很大的顾虑 ,更影响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们都有遇到过确诊患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却被家长带回家的患儿。有一次,当时任住院医生的藏晏大夫检查出一个12岁的女孩得了急性淋巴白血病。家长知道医生的诊断以后,要领这个小姑娘回家。可是孩子不愿意走,因为她知道走出了医院就意味着死亡。看到这样辛酸悲凉却无力改变这个小姑娘命运的场景,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哭了。刘菊英大夫也曾在门诊看到一个孩子,家长说腮腺炎让给开点药。刘大夫给他开了药,但也给他开了化验单让患儿做进一步的检查。一会儿检验科的人告诉刘大夫,那孩子得了淋巴癌。当时胡亚美也正好在门诊,刘大夫就找胡亚美签字收住院了。由于当时治疗技术水平不行,家长第二天带孩子出院了。事后胡亚美回忆说:“很漂亮的一个孩子,太可惜了。”

宣战

倔强的胡亚美不相信无法改变的命运,更不相信无法实现的未来。她下定决心,向血癌“宣战”

研究一个崭新的领域是异常困难的。起初,胡亚美带领研究小组借鉴国外的方法为孩子们治疗,虽然病情能够很快缓解,但复发率高。为了使更多的白血病患儿能够健康成长,胡亚美他们经过认真分析,制定出多药联合、大剂量诱导的治疗方案,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为了积累资料,胡亚美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国内首创了白血病患儿化疗跟踪图标。而医院之前的病例都是手写,没有表格记录。杨世元大夫和隋彩芹大夫是最早帮胡亚美做这项工作的,他们昼夜值班,被褥都搬到血检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已然是他们的最普遍的生活习惯。大家把每一份病历都保留着,做了登记,去找每个病人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总结白血病治疗的相关规律。无论什么时候来了病人,他们就立即收集病历、采集血样、研究骨髓。这些尽职尽责的医生们用坐标纸制作了一个大表,黑的是血小板,蓝的是骨髓。开始治疗时,患儿的末梢血(未梢血指血和耳垂血)有白血病细胞,骨髓里百分之70、80是白血病细胞,正常的细胞很少。他们认真记下患儿的身体化验指标,把孩子的血红蛋白、白血球、血小板随着化疗方案记录在上面,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调整用药和剂量。每当病人复诊的时候,他们拿着大表一看,就知道治疗到了哪一步。时间长了,有的大表甚至比孩子的身高还要长。一年很快过去了,几个接受治疗的患儿都活着而且很健康,这已初步的成功给胡亚美她们带来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一切为了患儿

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有的患儿家长不忍心孩子受到更多的痛楚,更无奈于自己经济上的压力,想放弃孩子的治疗。胡亚美就一次次的劝说家长们不要轻易选择放弃治疗,还拿出自己的钱给困难的孩子治病。她总爱说“没有什么比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更令我感到高兴的了。”有一个患白血病的男孩,治疗已经到完全缓解期了,但还是要定期来医院再做几次加强治疗。这个孩子的家住在郊区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一次,胡亚美给他开了住院证,但孩子的妈妈拿着住院证却迟疑着没有离开,站在那里犯难。胡亚美上前问了才知道,这个母亲是没钱给孩子办住院手续,就急忙到办公室取来自己的钱给她去交住院费,让孩子能坚持治疗。最终,孩子在胡亚美的支持下得到完全治愈。

尽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当时生病的孩子们,却被孤立在“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的群体之外。

由于平均治愈一个白血病儿童的费用在10—20万元,普通家庭根本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孩子的家长智能选择放弃治疗,而放弃对患儿治疗无异于直面孩子死亡的降临。1991年12月,作为儿童白血病专项基金筹备委员会主席,胡亚美在一次捐款仪式上呼吁国内外各界贤达对这一工作给予支持、资助,并希望尽快解决儿童疑难重症的医疗保险问题,为更多患儿及时得到治疗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胡亚美奋力疾呼的背后,是她自己的身体力行。胡亚美把荣获的“诸福棠奖”奖金15000元全部捐给了白血病基金会。

儿童药品生产问题一直存在。1987年,由于考虑到某种化疗药的生产对厂家的工人健康可能会有一定影响,制药厂决定将一种理想的抗癌药停产。药物一旦出现断档,必然会影响到白血病患儿进行常规的治疗。胡亚美知道此事的非常着急,这是白血病孩子不能缺少的药物啊,一旦停产孩子的治疗就要被迫停止!情急之下,她跑到制药厂请求厂领导不要将此药物停产。她还给药厂工人讲防护知识,宣传正确的防病方法。胡亚美又拿出专门带去的白血病孩子们的照片,给工人讲孩子们如何坚强地同白血病进行抗争,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工人。胡亚美的举动最终打动了药厂领导,厂长亲自带领五十名工人到北京儿童医院参观,看望孩子们,和家长交流。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工人们都很震动。他们觉得自己生产的药品对于孩子的生存至关重要,决定生产孩子治疗需要的一切药品,保证供应。以后,孩子们用的药就始终没有短缺过。

为了尽量减少化学药物治疗对儿童的发育所产生的副作用,胡亚美带领血液组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孩子们测智商。一旦发现患儿的智力下降,他们便及时调整化疗剂量。经过对这147名患儿所进行的分阶段智商测定,“以语言能的算术、理解、词汇等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操作能如排列、拼图等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专业组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不同治疗方案对智商的影响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研究结果,被胡亚美写进了名为《我国小儿急性白血病临床研究进展和今后努力方向》的文章中。在文中,胡亚美提出了“提高存活患儿的生存质量,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对生长与智力发育的损害”的有力倡导,将患儿的身心正常发育放在放疗的首要考虑范围之内。

这一独创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们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健康。为了增加孩子们治疗的信心,1979年胡亚美提倡并组织了第一次白血病儿童联欢会,让已经痊愈和正在治疗中的孩子一起交流联欢。此后,儿童医院几乎每一年都进行一次这样的联欢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胡亚美以及其所在的科研治疗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不断完善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方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儿童医院1956-1982年的白血病儿童康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至1982年为止,胡亚美的科研团队已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无病存活率提高到50.6%,从而改变了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传统观念。到90年代5年无病存活率已达74.4%,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从1976年胡亚美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治疗工作至今,已有近1000名孩子的白血病通过她和她的同事们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治愈,其中200多个上了大学、数百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她领导撰写有关白血病的论文,多次获北京市科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为了让全国更多的白血病患儿从病痛中走出来,她又倡导儿童白血病全国联网,制定统一的化疗方案,这是我国在这方面的首创,同时也得到世界有关方面的关注。晚年的胡亚美更是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中心的建立工作,目的是为更多的肿瘤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奔走呼吁。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胡亚美先后两次主持小儿血液肿瘤国际研讨会。胡亚美以治疗小儿白血病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得到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泰国等这方面专家的高度评价与由衷赞扬。

老骥伏枥

除了胡亚美在攻克儿童血液病的努力与成绩之外,从70年代初至今,她协助诸福棠教授5次修订《实用儿科学》。这部400万字的大型儿科参考书出版和再版历时近半个世纪的,是我国儿科最高水平的体现,荣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胡亚美还主编了《新编儿科临床手册》和《婴幼儿保健全书》,并参与编写《小儿血液病学》、《医学大百科全书儿科分册》、《全国高等医学教材儿科学分册》等著作。

老骥伏枥

胡亚美一直致力于儿童疾病研究,挽救了许多患儿的生命。她多次出访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丹麦、瑞典、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带动了世界各国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了解。

胡亚美是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时时牢记着人民代表的崇高责任。70年代在北京某地,有人宣传能治包括肿瘤在内的灵丹妙药--“还阳草”。胡亚美察觉到这样的伪科学欺骗善良的群众,便在人大会上立案要求调查。,经过有关专家对此药的分析结果证明,其内容仅仅是白薯秧粉。在揭露“还阳草”的真实成分的同时,胡亚美还利用各种机会揭露“还阳草”的内幕和对人身体的危害,最后使得制假者得到了应有的严惩。她关心祖国优良的文化遗产,积极向政府提议对于文物和古建的保护与修葺,如西城区就有很多文物古迹、古代建筑应给予重视与保护。政府采纳了她的意见,保留了几所历史古建筑,为后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遗存。

2010年,一所以胡亚美为名的“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研究院以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为宗旨,以胡亚美所创立的“尊重科学、维护尊严、尊师重教”为学术导向,以儿童发育行为和身心健康为主攻方向;以引进、研发、完善儿童健康管理、康复医学前沿诊疗技术为基本手段;借助生物医学、生物工程学、创新药物与技术、微创医疗、现代中医与生物医学、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探讨儿科诊疗前沿技术,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做贡献。胡亚美的科研精神,终于在此时传播到大江南北的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身边。

2012年10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技术联盟、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和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在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中心设立了“胡亚美·六一天使基金”,这是为救助困难家庭的特殊病患儿童而设立的非营利性公益医疗帮困专项基金。迄今为止,“六一天使基金”致力于通过在全国各地实施儿童健康知识普及、疾病筛查、特困诊疗援助、用药及流行疾病预防等公益活动,让更多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科学的诊断治疗,同时对困难儿童提供必要的爱心援助。

2016年5月28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中心和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牵头,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十家专业学术团体共同发起并主办的大型儿童健康公益项目“六一健康快车”在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启动,同时开启了“闪亮星星计划”在全国的爱心旅程。

“六一健康快车”公益项目本着“学术支持、健康服务、基金帮困”三位一体的原则,以“送儿童健康理念、送儿童健康知识、送儿童健康服务”为宗旨,依托“胡亚美·六一天使基金”和“六一健康”信息平台为学术团体、健康服务机构、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共享互动平台,一起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做贡献。全国近100名著名中西医儿科、儿保、心理、教育、营养、康复、社会等多学科专家、教授搭建学术平台--“六一健康快车”项目专家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著名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欣然担任了“六一健康快车”爱心大使。

2017年2月16日在《新华社》大礼堂,“六一健康快车”项目获颁“搜索中国正能量•点赞2016”年度公益大奖,由此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公益名片。

如今,九十多岁的胡亚美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她热爱终生的儿科医学事业,离开了那些她还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解除病痛的孩子们,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无私的大爱精神,更有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延续着。

2017年6月1日,北京儿童医院(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迎来75岁生日,这一天,医院将“儿科泰斗”奖杯授予胡亚美,感谢她几十年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