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如何安全使用中成药

作者:半打洋葱 10-03阅读:378次

中成药顾名思义就是“中药制成的药物”,它的本质上和中药更接近,与中药汤剂相比,不需要煎煮,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的优点。但大部分中成药说明书的不良反应通常写着:“尚不明确”,因此,如果擅自给宝宝服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特别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擅自使用中成药,中成药的使用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中成药的使用原则

第一,优先选用小儿专用药。

小儿专用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书都列有与小儿年龄或体重相应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推荐剂量选择相应药量。专供小儿服用的中成药,大多在药名中有“小儿”、“娃娃”或“儿童”等字样,以和成人药相区别,有些是在包装上画小儿肖像或直接注明小儿用药,这些都可供选用时参考。

第二,非小儿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

非小儿专用的中成药如地蓝消炎口服液、猴枣散、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肺力咳合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止喘宁口服液等,也常用于小儿,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药量。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选药时家长不要被商品名所迷惑,比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能不少人认为他有类似于抗生素的抗炎作用,实际上,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物抗病毒作用更强些。还有类似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表面看有退热作用,但中药退热的效果不符合现代人急躁的心理,因此建议家长还是尽可能多看看说明书,并向中医师或中药师请教,这样用药才能尽可能减少失误。

第三,尽量避免含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药

如朱砂安神丸口服可引起口腔炎、蛋白尿及严重的药源性肠炎;黑锡丹久服可致严重铅中毒;牛黄解毒片口服可引起过敏性血小板减少、过敏性膀胱炎和过敏性皮炎;口服羚翘解毒丸或银翘解毒丸可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这些反应虽都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都较严重,类似上述药物应避免给小儿使用。又如先声咳喘宁中含有罂粟壳,止咳效果很好,但小婴儿尽量不要应用。王氏保赤丸中有大黄,腹泻者慎用,而百咳静和小儿消积止咳中药物均较平和,小婴儿可以应用。

第四,应尽量单用一种中成药,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

经常见到一些家长给小儿使用蒲地蓝一盒,加双黄连或者抗病毒口服液一盒等等,这种搭配是不对的,因为蒲地蓝中均属于清热解毒中药,而其他很多治疗上感的中成药中均有清热解毒中药存在,因此建议家长,如果你不知道成分是什么,尽量服用一种,不要两种甚至三种合用。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较为复杂,可能导致患儿过敏,一般情况下医生也会慎重使用,首选口服或外用途径给药。

中成药使用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严格按照相应药量服药

药物如果未遵医嘱或药品说明书,若擅自加大剂量,可能会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如婴儿素,它是由多种中药及碳酸氧钠组成,在常用量下是一种良好的镇咳去痰药。剧新闻报道曾有一个42天的男婴,因在一天内服了l包婴儿素,出现了深睡状态,呼吸骤停,经抢救才脱离危险。这是由于该药含有中药川贝,川贝中含有的贝母碱大剂量时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出现呼吸衰竭。

第二,注意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注意遵医嘱服用

一般来说,健脾药、补益药、止泻药等饭前服奏效迅速;驱虫药宜在早上空腹时服,安神药宜在临睡前服用;制酸药宜在饭前服,以中和胃酸并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祛痰药饭前服可通过药物刺激胃黏膜,间接促进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应在饭后服,这时胃内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可缓和对胃黏膜的刺激。

第三,外用药也要注意用药部位及用药量使用

与成人相比,小儿的皮肤特别娇嫩。且表皮较成人薄,各层发育均不完善,故比成人更易受到药物刺激。因此在给小儿外用中成药制剂时,应注意用药部位及用药量,特别是刺激性强、毒性大药物时更应慎重,如风油精、驱风油等。且用药范围不宜过大,药量也不宜过多,皮肤损伤部位以及靠近眼睑、阴囊等处不宜应用,谨防误入眼睛。

总之,儿童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理特点,遵医嘱选择恰当的药物,药量、给药时间、用药部位及用药量注意遵医嘱使用。

参考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