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规范的处理措施!

作者: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 10-07阅读:1079次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是指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的不随意收缩和抽动,常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俗称抽风、惊风,以<3岁的婴幼儿多见。惊厥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婴幼儿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惊厥。

惊厥是癫痫患者的基本临床表现,但类似的临床发作同样可多次地出现在许多非癫痫患儿,如高热惊厥、颅内感染、颅脑损伤、代谢异常或中毒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均可出现惊厥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惊厥仅是急性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随急性病的好转而消失,由于不具备癫痫患者长期慢性和反复发作的基本特征,因而不能诊断为癫痫。

临床医生接诊到惊厥患儿,首先要进行控制惊厥、抢救生命的急救处理,同时要寻找病因、明确诊断,进而达到维持生命、治愈患儿的目的。

诊 断

识别惊厥症状

临床医生应首先根据临床表现作出惊厥的症状诊断,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再依据患儿的病史、体征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力求早期作出病因诊断,针对病因治疗。最终的明确诊断是在综合鉴别患儿的发病年龄、季节和病因的基础上确定的。

临床表现

小儿惊厥多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面色苍白或青紫,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呼吸急促或不规律,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四肢局部或全身肌群呈阵发性或强直性收缩与抽动。严重者呈角弓反张状,可伴呼吸暂停、大小便失禁等。惊厥发作持续数秒、数分或更长时间。惊厥后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少数患儿(如低钙血症)惊厥时和惊厥后意识清楚。

小婴儿惊厥常是面部或肢体局部的抽搐,表现眼角、口角抽动,单个、一侧或两侧肢体单独或交替抽动;新生儿表现更不典型,常出现呼吸暂停或不规则、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四肢抖动等。

提示:如果惊厥持续>30 min,或惊厥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正常者称惊厥持续状态。由于惊厥持续时间长,机体代谢增加,氧及能量供给减少,可引起高热、缺氧性脑损伤,往往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询问病史

询问惊厥发生的诱因、发作形式、伴随症状、有无既往发作史等可协助病因诊断。惊厥前发热者多为颅内、外感染性疾病,无热惊厥多为代谢紊乱、癫痫、中毒、颅脑外伤等。急性颅内感染性疾病起病急,惊厥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繁;高热惊厥发作急,但持续时间短、发作次数少;低钙惊厥多无先兆,突然发作,间歇期患儿一般情况如常;低血糖性惊厥多有先兆,惊厥后虚弱。恒定的局限性发作常见于颅内的局限性病灶或占位性病变。

观察体征

惊厥发作时主要观察抽搐的具体表现及生命体征;惊厥发作后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查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颅内压增高征、脑膜刺激征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观察有无特殊面容、异常毛发分布、皮肤异常色素斑、肢体关节畸形等。惊厥发作后持续昏迷或伴神经系统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殊的点头弯腰样惊厥发作伴智力低下,是婴儿痉挛症的特征。

辅助检查

有针对性地选择血、尿、便一般检查,血液生化(钙、磷、镁、钾、钠、氯、糖)及必要的特殊检查。疑颅内感染、出血等疾病者,惊厥停止后进行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和分型,B超、CT及核磁共振可显示脑部有无器质性病变。

病因判断

①感染性疾病:包括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和颅外感染(如热性惊厥、中毒性脑病、新生儿破伤风等)。

②非感染性疾病:包括颅内疾病(如原发性癫痫、颅脑损伤等)和颅外疾病(如低钙、低镁血症等代谢紊乱,维生素B1、B6缺乏症或依赖症等)。

不同年龄期惊厥发生的原因差异

新生儿多见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低钙血症、低血糖、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破伤风和高胆红素脑病等;婴幼儿多见高热惊厥、化脓性脑膜炎、低钙血症、婴儿痉挛症等;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癫痫、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接触有毒物质中毒等。

不同季节惊厥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发生于冬春季的伴发热的惊厥多见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不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低钙血症、一氧化碳中毒;夏秋季的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不伴发热惊厥多见于低血糖等。

救 治

一般治疗与护理

置患儿于平卧位,头后仰偏向一侧,松解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咽、喉部分泌物,防止吸入、窒息。保持安静,避免呼叫、拍打、搬动等不必要的刺激,减轻发作。加强看护,防止坠床、碰击损伤,牙关紧闭者应用开口器,防止舌咬伤等。惊厥持续时间长、缺氧症状明显者,及时供氧。

及时控制惊厥,避免脑损伤

临床医生在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作出惊厥的症状诊断后,须立即进行急救处理以控制惊厥,避免脑损伤或遗留严重后遗症。

针刺法

针刺或指压强刺激人中、合谷等穴位。

药物止惊

针刺2~3 min之内不能止惊者应用药物止惊。选用的药物及具体给药方法如下。

地西泮

地西泮又称安定,作用快、作用持续时间短,是控制惊厥的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25~0.5 mg/kg(最大量10 mg),静脉注射,速度为1~2 mg/min;必要时15~20 min后重复1次,24 h内可重复应用2~4次。应密切观察呼吸、心率和血压变化。

苯巴比妥钠

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吸收缓慢,但作用维持时间长,适用于地西泮首次控制后、频繁发作的惊厥。剂量每次8~10 mg/kg,肌内注射,必要时4 h后重复应用1次。

10%水合氯醛

每次0.5~0.6 mL/kg,胃管给药,或稀释为5%的溶液保留灌肠。

苯妥英钠

适用于惊厥持续状态、地西泮治疗无效者。首次剂量10 mg/kg,溶于生理盐水,以0.5~1.0 mg/(kg·min)的速度缓慢静脉注射,同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如惊厥未能控制,15 min后再用5 mg/kg,必要时15 min后重复5 mg/kg,全日总量25 mg/kg,24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d)。

病因及对症治疗

抗生素控制感染,物理或药物降温,纠正低血糖、电解质代谢紊乱,静脉注射维生素B6,抗癫痫,降低颅内压等。

高热惊厥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高热惊厥的发作与发热性疾病中体温骤然升高有关。由于有明显的诱发原因,国际抗癫痫联盟新近不主张把高热惊厥诊断为癫痫。高热惊厥在儿童期患病率为3%~4%,首次发作年龄在出生后0.5~3岁,平均18~22个月。男孩稍多于女孩。绝大多数5岁后不再发作。

临床特征

高热惊厥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大多39℃)时,>70%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其他伴发于出疹性疾病、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菌痢等疾病,但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

单纯性高热惊厥(又称典型高热惊厥)多数呈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少数也可有其他发作形式,如肌阵挛、失神等。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发作后患儿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切恢复如常,不留任何神经系统体征。在一次发热疾病过程中,大多只有1次发作,个别有2次发作。约50%的患儿会在今后患发热疾病时再次或多次发作,大多数(3/4)的再次发作发生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

少数高热惊厥呈不典型经过,称复杂性高热惊厥。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次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 min;②24 h内反复发作≥2次;③局灶性发作;④反复频繁发作,累计发作总数>5次。

单纯性高热惊厥与复杂性高热惊厥的区别

由于单纯性高热惊厥与复杂性高热惊厥的防治措施有所不同,因此应掌握两者的主要区别。见表1。

高热惊厥的防治

对于单纯性高热惊厥,仅针对原发病处理,包括退热药物和其他物理降温措施即可。但对有复发倾向者,可于发热病开始即使用地西泮1 mg/(kg·d),每天分3次口服,连服2~3 d,或直到本次原发病体温恢复正常为止。对复杂性高热惊厥或总发作次数已>5次者,若以安定临时口服未能阻止新的发作,可长期口服丙戊酸或苯巴比妥钠,其他传统抗癫痫药对单纯性高热惊厥发作的预防作用较差。

高热惊厥患儿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增加

若干因素使高热惊厥患儿发生癫痫的危险性增加,称为癫痫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①复杂性高热惊厥;

②直系亲属有癫痫病史;

③首次高热惊厥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

具有其中2~3 个危险因素者,7 岁时癫痫发生率平均 >9%,而无危险因素的高热惊厥<1%。脑电图在癫痫危险性的预测上价值尚无 定论,故对单纯性高热惊厥,一般无需做脑电图检查。但对复杂性高热惊厥患 儿,若脑电图中新出现痫性波发放,则可能提示癫痫发生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