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语 -
伐木剁花,草原菇圈,
大自然化腐朽为美味。
让人惊叹“素肉”的绝妙。
蘑菇,是自然化腐朽的杰作。
干制之后,那种混合着林木雨露的香味,遇到油盐便会炸裂开来,搅动着人们求鲜的食欲。
它的天然香气和肥嫩口感,让任何美食家都无法拒绝。
壹
菌菇的属性很特别,天然的菌菇长在已经倒下的木头上,腐生或寄生,吸收着木基的养分和雨露。
后来人们发现了菌菇的美味,于是开始栽培菌菇当食物。被人培养出来的食用菌,最受欢迎的当属蘑菇,其次是香菇。
在民间传说中,中国的香菇栽培始于一个叫“吴三公”的浙江庆元人。
这个吴三公生活在宋代,是个深山老林的樵民,平常会采采野蘑菇。有一次,他看见被伐倒的木头伤痕处长着一些蘑菇,他发现这些蘑菇无毒好闻,就给取名“香菇”。
之后,他又发现被刀砍过的木头之上会长出很多蘑菇,砍得越多,长得越多,不砍反而就不会长了。
结果有一回砍木之后,木头几年都没有长出菇,这让三公很生气,于是他狠狠地敲打木头。几天之后,木头上再次长满了菇。
后来菇民们把砍木求菇的法子称为“剁花法”,把猛敲打木头的法子称作“惊蕈术”。
之后,庆元地区的人们还将吴三公奉坐“菇神”,这里也形成了小有规模的菇神信仰,信仰传承延绵不绝。
直到现在,庆元县还会给香菇始祖吴三公举办热烈的祭祀大典。
贰
蘑菇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传说中的人物都能被封神奉祭,足以说明蘑菇的美味价值。
好些讲究吃的文人就为蘑菇谱文,比如汪曾祺的《菌小谱》。
在文中,汪老说自己因为曾给农科所画过一套《口蘑图谱》,所以对口蘑有那么点了解。
口蘑有些有趣的特性,比如一经采摘就必须穿线晾干,要不然很容易坏。而且新鲜口蘑竟一点也不香,还非得吃干制的口蘑才好。
最让汪老念念不忘的是曾经吃过一次的口蘑羊肉臊子蘸莜面。
口蘑和羊肉臊子要重油,吊出的口蘑的香气和羊肉的淡淡膻味相得益彰,配着麦香筋道的莜面,让人开怀过瘾。
汪老觉得,口蘑跟重油大荤之食更配。比如单单一盘炒口蘑,想要好吃,就要以慢火油焖,让油浸透了口蘑片,这样炒出来的口蘑,极顺滑,油鲜无比。
相比之下,香菇反而更适合素什锦一类的菜,和青菜同炒,更能体现香菇肥厚的肉质和独特的香气。
叁
口蘑虽然好吃,但清洗却是个麻烦事。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写“蘑菇煨鸡”一菜的时候,给出了清洗口蘑的独家方法。
四两口蘑,先用开水泡,沉去砂泥,然后过冷水漂洗,再用牙刷仔细地擦洗,最后还要用清水漂洗四次。
果然绝味的食材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和烹制之后,才能求得吃时的畅快。“蘑菇煨鸡”这道菜真正体现了这一点。
繁复的清洗之后,就要把口蘑放进热油里烧透,然后将煮去沫的鸡块放进锅里,倒入甜酒和清酱。
鸡块先煨个八分熟,再下烧好的油蘑片,继续煨至熟透。等到要起锅了,就撒些笋、葱和椒末。末了,还要添三钱冰糖入汤。
想来,这三钱冰糖是用来提鲜味的。透油的口蘑和鸡汤,定是说不出的鲜美。
肆
相比口蘑,香菇的气味更加浓郁。
其实就像汪曾祺在《菌小谱》里说的,做香菇不用特别的浓油赤酱,只需要稍微和其他食材调和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平常包饺子、和青菜豆筋一起炒个素什锦,就足够能尝出香菇的美味了,毕竟它那独特的香气,是其他食材难以掠夺去的。
而且,香菇的营养价值极其丰富。比起口蘑的稀少珍贵,香菇虽然更加普遍,却仍然充当着“素肉”的重要角色。
《日用草本》里说香菇“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对于脾胃虚弱的人来说,是很好的补气食材,对降血脂、改善肝胃不良也都有作用。
掌握了草木生死腐朽的人们,将蘑菇变成必需的栽培物种,甚至长久地为菇神立庙祭祀,将之奉为一种文化。
不得不说,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和热爱,可能和大自然在朽木上养出菌菇一样地神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