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从南方带回的一道菜, 如今成了遍布京城的小吃

作者:吃货爱旅游 09-13阅读:1354次

好吃卤煮的人不少,但卤煮是怎么来的,知道的不多。说起卤煮火烧,别看它用料简单、但它的来头可不小。因为它最早源自宫廷,是由“苏造肉”演变而来的。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

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

在早年间,在东华门外有专门的小摊买“苏造肉”,以便让进宫的官员当早点。据说,当年的“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就是一家卖“苏造肉”的店里的伙计。后来他自已开了个店,因为“苏造汤”的用肉是五花肉,平头百姓吃不起,于是陈兆恩就简而化之用便宜,老百姓又吃的起的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就这么着,一道汤浓味厚的卤煮火烧就流传到了今天。

据说,北京最后一家卖苏造肉的店在天桥,在80年代的时候由于生意不好关门了。现在北京城里再也没有苏造肉卖了。

老北京人对于吃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卤煮能历经多年依然是人们最爱的美味之一,原因很简单,就是原料和配方的地道,工艺的讲究。您说这肥肠如果不清洗干净了好吃吗?能吃吗?调料的配方,炒制,乃至于老汤的比例都是需要一丝不苟的严格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碗美味的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讲究的是,肠子肥而不腻、肺头软烂细腻、火烧透而不黏、豆腐外焦里嫩,再加上蒜泥、辣椒油、酱豆腐、韭菜花、香菜加以点缀,那可谓是惊为天人。

每个城市多会有一种专属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足可以让浪迹天涯的游子嗅味思乡。这种味道从而何来,是子一辈父一辈的传承,是从妈妈做的第一碗炸酱面开始,是从父亲带着吃的第一碗卤煮开始!

我们经常可以在北京的卤煮店里看到,父母带着孩子来吃的,爷爷带着孙子来吃的。不光吃,一边吃还一边讲这历史,说着门道儿!这就是传承,味蕾的传承,这也就是卤煮火烧在北京无论大人小孩儿都爱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