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舒俊用“恳求”,“哀求”,“乞求”造句,舒俊想列半天造出一句:俄妈揍的辣子鸡恳求不动,俄不想吃,俄妈奏骂俄说:“哀求的,不吃乞求!
老师一脸黑线。。。
前两天跟我的一个大学舍友聊天,她说她平时上班忙,宝宝都是父母带,现在宝宝只会咿咿呀呀地说几句话,结果还大部分都是方言,这让她很担忧。我跟她说,这也未必是件坏事,以后慢慢会分辨的。
我婆婆家南昌的,娘家江苏的,孩子现在四岁了,平时在幼儿园说普通话,回家之后跟爷爷奶奶说方言,其实长大了之后孩子心里都明白着呢。
就像李小鹏的女儿奥莉,妈妈是个讲英语的美籍华人,所以奥莉在生活里和爸爸说中文,和妈妈说英文,小小年纪中英文切换自如。
同时接触多种语言,不会混淆吗?
TED做过一个实验,几个八个月大的美国宝宝在上了12节汉语课后,他们对普通话的感知能力与中国的宝宝是一样的,对英语的感知能力和美国宝宝也是一样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宝宝可以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互相之间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另外,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说多种语言(包括方言)的人,他们的认知发育特点比说单语的人要强。现在语言教育界比较接受的看法是,不同语言的结合使用可以挑战大脑,从而让大脑在适应和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多学一门语言,记忆力、注意力以及认知灵活性都能得到提高。
怎样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多语言环境呢?
把握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期。7岁以前是孩子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时期,之后大脑结构将发生变化,语言学习的优势将会大幅度减小。
而且这段时间最好多通过交流的方法学习语言,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看视频听音频是单方面的,而互动是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这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但是对孩子的效果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语言敏感期会有“卡顿”的现场发生,这是十分正常的,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和分辨多种语言。有家长因此担心会对孩子的交流产生不好的影响,于是想等孩子掌握了一门语言之后,再接触另一个,不过这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如果在学龄前完全学会并掌握第一种语言后才开始接触第二种语言,学起来就会困难一些。”
如果家里老人说不好普通话,就别硬要人家说了。很多老人说方言说了一辈子,突然让他们讲普通话,结果普通话讲起来“阴阳怪气”的,这不更“误人子弟”。要知道,从小接触一门不标准的语言,日后虽然能改过来,但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外公在教我表妹识字,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白”字,然后指着它对她说,“白,白,大白(běi)菜的白!”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用方言教呢,至少不会更乱。。。
语言的作用是交流,方言本无罪,口音里带点方言也不影响交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孩子与老家情感维系的重要纽带。
汪涵前两天刚投资500万来保护方言,他说道,“普通话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可以让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让你不要忘记你从哪里出发,普通话让你交流极其顺畅,而方言让你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孩子有权利决定自己用什么语言,至少给他们次选择的机会。
难道你还怕孩子以后方言说的比你好不成?
打开微信,搜索公众号范森范太,一起研究“生”,一起做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