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常见这些异常行为,家长们需注意

作者:二窝窝 02-25阅读:2851次

近年来,幼儿的心理发育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了,当幼儿到了五六岁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孩子们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小家伙们到了猫狗都嫌的年龄了。而这些异常的行为会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感到格外的烦恼。

育儿专家认为:学前儿童带有攻击性的行为通常是生活环境及遗传因素这两个因素导致的,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对于学龄前的宝宝们心理教育知识比较缺乏,也不够重视,当宝贝们表现出带有攻击性的异常行为,通常知识呵斥或阻止,往往效果不是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学龄前的宝贝们都有哪些异常举动。

1、反抗性行为

随着宝贝们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已经开始学会了说:“不”,果断的拒绝爸爸妈妈们提出的一些要求,这种自我意识的表达属于正常的。这时候的爸爸妈妈们需要耐心的引导,给予一定的尊重或者理解,慢慢的就会度过这一阶段。

2、攻击性行为

这一阶段的小家伙们已经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在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是采取哭闹或损坏玩具来达到自己的需求,这一表现通常表现在:地上打滚、用东西砸人、用脚踢人、甚至是咬人等。对于儿童表现出这些状态时,爸爸妈妈们最好不要立即惩罚还在发脾气中的小家伙们,做好先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给以安抚,最后等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对其行为进行教育,告之对与错。

3、咬手指头、遗尿等现象

老人总认为咬手指头是一种很不好的坏习惯,通常会用辣椒水涂抹宝宝的手指头,帮其戒掉咬手指头的行为。其实这种行为是宝贝们在母体内就会做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会给宝贝们带来安全感及满足感,但是随着小家伙们逐渐长大,这种行为也会慢慢消失。当然,婴儿在饥饿的时候也会用咬手指头来告诉妈妈“我饿了”。

宝贝们在三至五岁时,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排尿,常常会出现夜间尿床的现象,甚至在白天也会尿裤子。新爸爸妈妈们也不用着急,这属于正常现象。此时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尿床的原因,给自己的宝贝树立自信心,切记:不可因为尿床的原因就对着孩子大吼或动手打。

总之,在宝贝们做出这些异常行为时,家长们最好能做到:好的表扬,错的批评;当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时,也可以适当的惩罚一下,但是不要过激的打骂他们,以免长时间打骂会使得孩子不但没变好,反而成为一个不怕打的皮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