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

作者:伟度文化 05-25阅读:315次

有一年在国外街边的露天咖啡座小憩,突然见到街中间出现了四个彪形大汉,排成四角形阵势,围绕着一个最多三岁的小不点,走走停停。使馆的朋友告诉我们,中间那个小不点是当地富豪家的孩子,几位大汉是他的保镖。

一次在国内某城遇到塞车,司机说他认识一个有钱人,为了不让儿子上学放学受塞车之苦,打算买辆直升飞机接送儿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外皆然。

做父母真不容易。很多年前,鲁迅专门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他在文章中呼吁要“救救孩子”,当时的背景是新文化启蒙,要以割除陈旧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成长开辟一条新路。对于斗转星移百年后的今天,对许多家庭来说,问题恐怕是颠倒过来了。

鲁迅的时代,“……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而今,孩子在一个家庭被叫做“活老子”、“小祖宗”、“小皇帝”,孩子永远都是对的,长辈永远在检点自己哪里没做够。只要在放学的时候去城市的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门口,寒暑假学校和社会的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辅导班,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去大学的报到处,看看那些家长们焦灼的眼巴巴的神情,就不难知道,今天的中国孩子在家长心里的位置。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最靠得住的就是自己,主要有四样东西:身体、才华、知识、修养。前面两样是父母给的,给得不够是命;后面两样靠自己努力,努力得不够,也是命。一个人只要不荒废身体和才华,又让知识和修养日日增加,将来不管在哪里,也不管做什么,都不愁衣食。

今天怎样做父母?

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我相信有两点是大家都会认同的,那就是鲁迅说的“总该还有进步还有变迁”;另外一点还是鲁迅说的“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进步”、“变迁”、“发展”、“进化”,我以为就是要设法使一代强过一代,要强化孩子们而不是弱化孩子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家训、家教经验,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之所为,非常典型地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具体表现包括:

1.认为在考试分数面前可以牺牲健康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中小学生的日均睡眠时间比国家规定的少了1小时24分,在全球范围内垫底。已经有科学研究证明,睡眠不足是导致儿童肥胖的最直接原因,日睡眠不足9个小时的小学生,发生肥胖的概率是对照组孩子的四倍。

2.做人教育欠缺,削弱了诚实、正直的人格养成

中国传统的君子之教,培养人知书达礼、温文尔雅的教育空间被挤压。

3.许多孩子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些15岁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止步于十岁、八岁的状态,离开一直依赖的父母就寸步难行,没有自己做基本判断和基本选择的能力。

4.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

许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各种课外培训班,认为学习好就完成任务了,却没有帮他构建一个充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给他一个精神健康成长的方向。

我们与日本儿童作比较就会看到差距。日本的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教育,秋冬季节都要求穿短衣短裤。还有幼儿园要求家长准备不同尺寸的包和很多套衣服,以备小孩在不同的场合背不同的包去远足,以及为不同场合的表演换不同的衣服。三年以后日本小孩上小学时的自理没问题,而中国城市中不少七八岁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

日本的幼儿园不怎么进行知识教育以及所谓的综艺教育,而是通过过这个节过那个节,让每个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在展示中学会微笑、学会向别人说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等,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今天的家庭教育究竟丢失了什么?

1.人格养成在功利化面前被逐渐淡出

尽管学历和名校有时被看得特别重要,但关键时刻的选择还是把好的人品作为首要指标。比如家长评价女婿,比如企业招聘员工,都会把好的人品放在第一位。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一个好人。

2.性格决定命运

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靠自身有限的知识,以及高学历之类,而是靠他的综合素质或称人格特征,即勇气、意志力、坚持、兴趣爱好等等。

3.情商大于智商

美国有过对1000名成功企业家的调查,其中大多数人说到自己的成功,一部分说是出于爱好,一部分说是由于坚持。上世纪初,美国还持续跟踪调查过1000名智商在140以上的学生,50年后其中被社会认可的七八十个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比较好的综合素质,是他们情商中妥善的为人处世、广泛的兴趣爱好、幽默的性格等因素共同支撑起各自达到成功的高度。

4.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人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

评价一个人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他的青少年时,第一,能否与书为友,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如能与书为友,就可以保证他不会学坏。第二,能否在高中阶段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就奠定了他自我发展和找到自我的基础。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长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家庭文化的传递性非常深刻。其中,父亲的榜样对男孩的影响特别重要,会塑造男孩今后人生中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此外,女孩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以及对异性的基本判断能力也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总之,孩子的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孩子提供的是一般的关注,不可能像家长那样一对一地发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变化。发达国家的学校,特别注重为一对一的家庭教育留有足够的时间。

今天讨论“怎样做父母”特别艰难,因为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很多家长陷入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家长能够改变的是自己,包括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首先是要淡化分数竞争,不要迎合现在流行的应试教育的评价,尤其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考多少分真的没那么重要。安徽休宁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状元县,历史上出过17名状元,现在正大力打造状元文化,而那17名状元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上海曾有位老师对所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做过长达20年的定量调查,发现日后事业有成的,都是当年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对这个所谓“第十名现象”的合理解释,无非是那些好学生为了一种评价规范,把自己真正的个性丢失了,这个代价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提到起跑线上的竞争,中国孩子的起跑线已经从高考提前到了幼升小,不仅幼儿园都留家庭作业了,而且幼升小的考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的秒秒竞争只对刘翔重要。今天的儿童有很多没有输在起跑线上,是“累死”在起跑线上的。

关于亚裔学生的教育奇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面试专家,面试过许多到美国考试的中国学生。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中国家庭创造的教育奇迹,都要耐心地等待后续篇章的展示。言外之意是拭目以待这种成功能持续多久。在美国16到24岁的亚裔女性中,华人的自杀率最高,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亚裔本科学生自杀率是全美大学平均自杀率的三倍。究其根源,是在一种高压模式下和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的人格,缺少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选择、判断和处理各种问题,如何自我控制和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们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又不愿求救心理医生,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这种分析相当深刻。

人生的圆满比某个时段的出彩更为重要

遗憾的是,今天人们每每把教育和幸福连在一起时,却将教育演绎在追求功利、上名校、满足家长虚荣心之类的肤浅层次。对于教育如何增进人的幸福,周国平有过一个简单的定义,即八小时内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且能够干好的事,八小时外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就是全面幸福的人生。

这话实际是涉及了教育的两大任务,一是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声音,要有自己喜欢的事;二是要让孩子能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交往、合作与沟通,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人。

中国的家长需要确立平民教育的价值取向

我们进入到一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今天就是以平常心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不要只求出人头地,而要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责任。

傅雷是家庭教育中严父的典型,其“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名言令人耳熟能详,但是他对傅聪过于严厉的教育,差一点走向反面,傅雷晚年对此有很多反思。傅雷之子傅聪与今天的郎朗都是天才儿童,都是在家长的“严教”下长大的。其实,天才是不可复制的,不打他也能成为天才,否则打死也成不了天才。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非常发人深省。孩子都是一颗没发芽的种子,最后长成什么,不完全是家长的意志决定的。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善待儿童的最好做法是顺应自然,家长的智慧应该在这里。

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健全的公民,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有家庭的责任,可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这是我最想对中国家长们说的。在大环境暂时改变不了的时候,面对“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的问题,家长们的选择至关重要。

伟度中学生职业体验项目时间表

香港BEP实习项目:

美国友邦金融集团:2017.07.21-07.27

美国大都会金融集团:2017.07.28-08.03

美国万通金融集团:2017.07.28-08.03

英国保城金融集团:2017.08.11-08.17

美国GEP华尔街项目

美国GEP华尔街实习:2017.08.08-08.18

日本JAC动漫项目:

日本JAC动漫实习:2017.08.04-08.10

广告CMC营销项目:

台湾CMC创意营销:2017.07.22-07.28

义工项目:

巴厘岛小学支教:2017.07.24-07.30

马尔代夫环境保护:2017.07.31-08.06

大熊猫观察员Ⅰ:2017.07.18-07.23

大熊猫观察员Ⅱ:2017.08.0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