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情绪ABC理论解读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作者:私人绘本频道 09-17阅读:4759次

绘本适读年龄:3-8岁

本期推荐的绘本是台湾趣味图像绘本大师赖马的第一部作品《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该作品曾经获得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这本书幽默轻松,但结构严谨,合情合理,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爱上它。

本次的亲子阅读我建议各位家长先关注一下情绪ABC理论,在给孩子讲过几遍完整的故事后,试着将这个理论融入进来进行再讲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简单地说,我们需要管理的不是情绪,而是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个理论讲给孩子听呢?

跟着我一起打开《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让我们一起解读吧!

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蚊子波泰最喜欢吸爱生气的人的血,古怪国的阿古力很爱生气。今天一大早,阿古力就被波泰叮了一个包。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一下孩子:“你有没有被蚊子叮过啊?蚊子叮过后会不会有包,会不会很痒或很疼?”让孩子能够感同身受。

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elief)

阿古力当然非常生气,从床上爬起来打蚊子,却怎么也打不着,怒火一点儿一点儿上升。

这个点是关键,我们可以先引导孩子,“你觉得阿古力为什么被蚊子叮了一个包会这么生气呢?”我家宝宝比较直白,回答:“因为它爱生气。”我接着引导,“是的,他爱生气,可是,你看,阿古力刚才是不是在睡觉,因为蚊子叮了它,把它弄醒了,所以它不开心?”我家宝宝回答:“是的。”我又接着问:“如果你被蚊子咬醒了,会不会也很生气啊?”他想了想说:“会。”我问:“那你怎么办呢?”他说:“打蚊子。”我问:“蚊子那么小,可能暂时打不着怎么办?”他不回答了。于是我抓住时机,帮助他回答:“夏天蚊子很多,有时候防护不到位我们有可能被咬,这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一件小事,抹药药不痒了就好了,可以继续睡大觉,对不对?”我家宝宝很开心地说:“对!”故事可以继续讲下去了。

在这个节点我将宝宝的认知调整为这只是一件小事,可以很快处理掉,和阿古力的怒火越来越大形成鲜明的对比。

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

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阿古力的行为后果。

阿古力在怒火不断上升后,大吼一声,喷出了大火。大火把他的家烧了一半。

不仅如此,阿古力无法及时控制情绪,变成了一只喷火龙,只要一开口,就会有火冒出来,鼻子里的火更是二十四小时喷个不停,无法吃饭,无法刷牙,甚至连邻居也惨遭他的毒火。

阿古力试着用各种办法去灭火,泡在水里,埋进沙堆,用灭火器,躲进冰箱,吹灭火……却都徒劳无功,整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又饿又累的阿古力,伤心地哭了起来。眼泪、鼻涕直流。没想到,鼻涕和眼泪,竟然把火给浇熄了。原来“又哭又笑,大火熄掉”才是解药。

故事讲完了,最后我们再引导一下小朋友。我这样对宝宝说:“哎呀,阿古力好惨啊,因为一只蚊子把家都烧掉了,变成了喷火龙,吃不了喜欢的汉堡,也玩不了玩具,最后大哭一场。还是我们宝宝最棒了,被蚊子咬了以后抹了抹药药继续睡大觉,睡醒后开开心心地吃东西,玩玩具,对吗?”宝宝开开心心地回答:“对,我最棒了!”

情绪ABC理论模型是非常容易应用在生活中的,推荐每个人都了解一下。另外,我一直推崇育儿不如育己,在情绪管理方面,我自己也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模型也给了我审视自己的理论基础。

前几天,宝宝在上兴趣班前搭积木玩,刚搭成功就有一个小弟弟跑过来一脚踢翻了。我忙安慰他,让他再重新搭一个,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弟弟又跑过来踢了一脚,这下我家宝宝情绪突然爆发了,很高声地尖叫并哭起来,期间,他做了一个很不雅的动作,跑到这个小弟弟面前,将屁股撅起来对着这个小弟弟,整个房间的家长都开始哄笑。我立时脸挂不住了,狠狠地批评了他,打了他两下。

后来,我把这件事讲给爸爸听,他听完以后评判说:“你让人家怎么办?你有教过他怎么处理吗?你为什么打他?”本想从爸爸那里找到支撑点的我很不服气,说:“我觉得丢人。”爸爸立马说:“你觉得面子那么重要吗?一开始并不是他的错。”我没说话,其实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应也是有问题的,但始终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回到家后,我苦苦思索,在网上不停地搜索,终于发现了这个ABC理论模型可以完美诠释我的行为,宝宝用屁股撅起来对着小朋友是激发事件(A),然而我对这件事情的认知而产生的信念(B)是错误的,觉得这种行为很丢人,大家都在嘲笑我们,因此才会气急败坏地教育孩子,产生去打他的行为(C)。

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可能整件事情就完全不同了。我家宝宝不会动手打人,但他也需要找到一个发泄的渠道,只是这个渠道可能有些不妥,这是我的问题,我没有教会他在被别人欺负时怎么办,由于自己本身性格比较软弱,因此,宝宝以前总是被我教育要忍让,但这种忍让也应该是有限的。在对激发事件(A)有了新的认知之后,我的信念(B)也有了改变,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宝宝的问题,我当时不应该觉得丢人,而应该反思,于是我的行为(C)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我重新思考孩子们在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和不同的家长交流,在网络上搜索学习,慢慢教给孩子不同地处理方法,并总结经验。希望有一天,我和孩子都能够在这方面成长起来。

育儿处处皆学问,教育是非常神圣的,越来越觉得自己知识的匮乏,越来越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体会呢?

作者简介:

赖马,1968年生,属猴。他惯于影像思考,文图融合巧妙,图像趣味十足。喜欢在作品里加一些创意、加一些幽默、加一些美感。希望读者游历其中,轻松有趣、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