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重在养心,然而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

作者:教养杂记 08-30阅读:2853次

假期,在青少年的咨询案例中,我看到了部分孩子冷漠的表情和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眼里透着迷茫和无助;我也看到了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奈,他们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焦虑着孩子的未来。这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跟家长的对抗上,他们要努力挣脱家长的束缚,同时,内心又惶惑不安、充满怨恨和无助。家长紧抓不放,孩子苦苦挣扎,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我们家长想要的吗?家庭教育中应该把握怎样的方向,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呢?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孩子的心

家庭教育重在养心。如果把一个人比成一棵树,知识、技能是树冠,身体是树干,心灵是树根,这样,我们会一目了然,知道树根很重要。树根扎得越深,这棵树长得越粗壮,自然,果实也会结得越多。如果树根扎得不牢,万一有狂风暴雨,这棵树也许会连根拔起。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作为家长,平时把注意力放在哪里呢?放在知识、技能上?假设树冠过重,根部因为忽视呵护和滋养,扎得很浅,这棵树会不会不堪重负连根拔起呢?这需要我们家长觉醒,从家庭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在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赶快滋补孩子的心灵,这才是孩子将来成才的资本。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孩子的心。

养心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那么,家庭教育中,如何养孩子的心呢?建议围绕着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安全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

安全感是一个人稳定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无畏感,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也是踏实做事的基础。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及时给予回应,不可忽视或冷漠。再者,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切忌大呼小叫,可以采用“温柔地坚持”原则。注意:三岁以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机。

归属感是一个人在团体中拥有一席之地的感觉,也就是自己在团体中能力有所发挥,同时能得到团体肯定的心理需求。“家”是孩子参与的第一个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形成的归属感将会影响着孩子与社会上其它团体的建立模式,比如小区内的小伙伴们、学校、社团等,家长可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的建设,同时对他的动机和行为及时给予肯定。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取决于自我接纳的程度,并不是自身拥有成就的高低。自我价值感是人之初,通过父母的接纳、允许和无条件的爱等建立起来的。接纳是接纳孩子这个人、接纳孩子的情绪,把孩子的错误行为和孩子本身区分开。允许是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按照生命自然进程的规律去成长,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许多家长常常走入这样的误区:你好好学习,我就给你买好东西;你听话,我就抱抱你……结果培养出的是严重缺乏资格感和配得感的孩子,资格感和配得感是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心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

在围绕着“三感”展开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中,要重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需要,这也是孩子衡量家长是否爱他的标志!感受是心灵的泉眼,重视感受和心理需要是走心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建立心灵链接的过程,满足的是孩子被看见、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其次,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现并呵护好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点燃孩子人生梦想、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原动力。有了以上这些心灵的营养,我们的孩子将会满怀激情,去建设自己的美好人生。家长们也勿需那么辛苦。

家庭教育重在养心,这只是一个方向。路不行不至,在养心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实践,家长先丰盈自己的内心,才会爱满自溢。因为心灵匮乏的家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家长自己要活出一个好的生命状态,给孩子一个效仿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