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家教 清华附小校长解锁家庭教育的习惯误区

作者:瞧这熊孩子 09-27阅读:5843次

本期话题担当

熊蜜:各位爸妈们要注意哦,家庭教育中容易产生这些误区,才会导致孩子“不听话”。

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知道哪些教育观点是正确的,还应该了解哪些观点是教育的误区。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称: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想谈谈家长不该做什么,以及学校建议家长们做什么这些年我们学来的、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不少观点竟然是误区,而那些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被沉淀下来的才是把我们拽出泥潭的宝贝。

误区一 只给孩子不给

窦桂梅提到,“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意思’,还得‘有意义’。今天都在讲减负,谈对儿童的尊重,但是,一些家长给孩子的爱已经变成了一种溺爱。”窦桂梅说。

窦桂梅说:“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应该是表扬、鼓励,是对孩子天性的顺应,主要针对低年级段的孩子;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主要针对中年级段的孩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对高年级段的孩子就该撒一把盐了。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

窦桂梅说:“现在的孩子普遍缺少学习的动力”其实这种动力的缺失跟他们一直泡在“糖罐”里有关,当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到自己还需要拥有不断克服困难的能力时,怎么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误区二 学习好的孩子= 数学学得好的孩子+ 语文学得好的孩子+……

窦桂梅说:“周一语文、周二英语、周三钢琴、周四休息、周五作文、周六羽毛球、周日奥数。家长忙着把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其实除了那些功利的心思外,家长们在认识上普遍还存在着另一个误区:觉得不管怎么样,让孩子多学点儿知识总没有错吧!殊不知,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并不等于一个学习好的孩子。”

窦桂梅认为,有太多的小学生父母生怕自己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甚至从一年级起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学科培训班中,甚至还要更细:语文还要分成阅读、作文,美术要分成速写、水粉……,殊不知,家长是亲自把孩子成长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窦桂梅表示,不让家长给孩子报太多的课外班,并不是阻止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用力,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多么希望我们的老师、家长看孩子的时候,不是把他们看成语文的人、数学的人,而是先看到一个完整的人。

误区三 高知父母=高质父母

窦桂梅记得,一次清华附小举办戏剧节。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时间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结果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大石头”,在舞台上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一个动作,这位爸爸没有看完就离场了。

之后,这位爸爸给老师发了短信质问: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石头?

老师告诉这位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爸爸继续质问老师为什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后来孩子又向老师转述了爸爸对自己的批评:没出息,既然能自由选择,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作为男孩子,手里成天拿着剪刀剪纸,以后能有什么大出息?“

难道选择演石头,安静地观察别人演出,去分享别人的精彩,难道剪剪纸,就不能是男孩的爱好吗?”窦桂梅说,“很多学生家长虽然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却非常不了解教育规律。”

窦桂梅提到,高知父母多是应试教育的胜利者,他们中的不少人按照自己曾经的经验只注重学习成绩,甚至从内心不尊重孩子的学校及孩子的老师。她回忆到,刚开学时很多班都有了新老师,一个孩子回家跟父母聊天时说自己班的新老师是“北师大的研究生”,没想到家长告诉孩子的却是:“北师大的?肯定是个二流老师,你将来不能成为老师那样。”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表现出的是一种对教师专业的不尊重,而且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不仅不能激励孩子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另外也反映出很多高知家长有“学习好就是全都好”的认识误区。

误区四 让儿童站在最中央=儿童成为中心

窦桂梅提到,在清华附小,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让儿童站在最中央。这句话并不是让儿童成为中心,而是说学校教育要把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把学校和老师放在学校的中心。

窦桂梅说这句话同样也适合焦虑的家长们。焦虑的家长急得“乱投医”时,不妨停下来,让一切回归到教育的本源,想想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什么,研究一下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不能马上找到解决办法,至少可以降低被误区引着走的概率。

作者介绍:

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