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作者:互联网 05-18阅读:4329次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这是海淀·故事第683篇文章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七十三年前,宝塔山边,延河之滨,一个“红色摇篮”激情诞生。

今日时光,玉泉山下,昆明湖畔,一座儿童乐园生机盎然。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前身为成立于1945年6月1日的延安第二保育院,在迄今73年的岁月里,走过了从革命时期的红色“马背摇篮”到现代化幼教基地、儿童乐园的沧桑巨变,在中国乃至世界保教史上留下了一笔特殊的遗产,而其用73年始终如一的高质量保育业绩探索出的学前教育“六一经验”,更值得品味、解读。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马背上的摇篮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1944年秋,抗日战争开始转入大反攻,在延安训练和储存在各机关、学校的一大批干部急需奔赴前线,投入对日总反攻。

但是这些干部中一部分人有小孩需要照料,革命烈士遗孤和部分后方机关干部子女也需要抚育,为了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共中央决定筹建延安第二保育院。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从选院址、打窑洞,到修栏杆、购玩具,在诸如这些前前后后筹建的细节上,时任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康克清和朱德总司令给予了最温暖的关怀。

经过精心筹备,保育院于1945年6月1日在延安城北的小砭沟正式成立。它行政上隶属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和组织部,业务上由康克清负责,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三所幼儿园之一,当时也称“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二保育院”。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1946年11月,国民党胡宗南部调集五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决定:延安的非战斗单位一律撤离,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

1946年11月5日,康克清传达党中央指示,保育院须紧急撤离延安,转移到太行解放区。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全院工作人员用了五天时间,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昼夜不歇,为136名幼儿长途转移做准备。

其中就包括为每个孩子制作一个小驮床,驮床由老红军柯青元设计并指导制作,四角上下都有支腿,用小指头粗的绳子密密实实拴在托架上,给孩子铺盖上被褥。

千里行军遇到两次危险情况,一次是牲口和驮床从山上掉到山沟里,牲口摔死,驮床里的孩子一点也没有受伤。另一次是惊马翻车,车厢里的驮床倒扣在地上,孩子同样没有受伤。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保育院从延安出发,在柳林镇休整后,迎着十月寒冷风,在两渡河口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过汾河越崎岖山路、羊肠小道,攀爬终年积雪的绵山,经千难万险,历时3个多月,行程二千余里,终于在1947年2月中旬到达太行解放区的山西襄垣县南里信村。

136名孩子被安置在马背的木驮床上,在保教人员的精心照顾下,爬高寒山岭,走崎岖小路,渡黄河、汾河,过敌人封锁线,避敌机轰炸扫射,历尽艰难险阻,无一丢失、无一伤残。

这支队伍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谱写了一曲流芳百世的革命摇篮曲。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安家襄垣这个太行山解放区的小村庄里,不再需要躲避敌人的袭扰,可以尽情呼吸解放区和畅的新鲜空气,安心进行对孩子的保教工作。

孩子们按照编队管理制,编成了10个幼儿队,小班每天上三节课,中班、大班上四节课,包括游戏、识字、数学、唱歌、图画、纸工、体操、生活体能训练等。

在安家襄垣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保育院不仅大力宣传和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根据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五项群众纪律。保育院秉承“政治工作是保育工作的生命线”,狠抓政治工作,紧密配合形势,开展群众运动,并进一步深入钻研保教业务,创编适合教材,制作儿童玩具,总结摸索幼教经验及方法。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1947年夏天,靠天吃饭的太行山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地里没雨,庄稼绝收。

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同志们响应党报发出的“防旱备荒,抢种秋菜”号召,在襄垣县政府拨给保育院的土地里抢种秋菜,还利用房前屋后,地头岸边开垦出土地种上了秋菜,并定出秋后交菜指标:男同志每人一百斤,女同志每人三十斤。

经过一夏天保育院同志们的辛勤劳动,秋后蔬菜大丰收,人人超额完成指标,全院共收菜万余斤,不仅满足了自己需要,还把多余的送到市场上满足了群众的需要。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冬天来临,要生火取暖了,保育院为节约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全院又开展了拾柴禾运动。

早饭前,晚饭后,保育院的同志们挤出空闲去拾柴禾,山坡上,小路边,河滩旁,所有能到的地方都成了同志们捡柴的所在。全院捡了几千斤干柴,不仅满足取暖使用,连点火做饭的引柴也有了,一个冬天结束,也没有用完。

延安第二保育院在襄垣县的这一年里,还开展了“生产节约、支援前线运动”,不仅种菜、捡柴,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厉行节约,精打细算,自力更生。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襄垣县政府每月给保育院两千斤小麦,面粉自己磨,省下了加工费,麦麸又可以喂牲口,节约了饲料费用;

一张土纸用三遍,第一遍铅笔写,第二遍钢笔写,第三遍再用毛笔写;全院大人小孩的衣服鞋帽袜子,都由自己的裁缝班制作;上级发的白布,没有染料就自制染料,红土、黄土、黑豆皮都可以做成染布的好染料。

卫生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向老百姓学习中草药方和民间常用的医疗方法,用核桃叶、花椒叶捣烂制成软膏给孩子治秃疮,拿明矾、花椒、碱配成含潄剂治牙痛……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迁址至北京玉泉山下,昆明湖畔,后由教育部命名为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引起轰动的电影《啊!摇篮》就是根据保育院部队转战这段真实历史改编的。

而用生命“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也成为此后六一幼儿院始终不渝坚守的根本宗旨和办院思想。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从延安时期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在院里工作的老院长姚淑平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不爱孩子,还办幼儿园干什么?我们选任教职工的底线就是要有为孩子无条件奉献的精神,我们必须始终保证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保教队伍。”

现任六一幼儿院院长曹雪梅曾在一次采访时说,六一幼儿院将“爱孩子”作为基本“基因”在教师中进行传承,强调再强调,从严再从严,这正是几十年来幼儿院声名享誉、口碑不倒的根源。

“这种爱,四季循环、永不中断。”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据不少家长和在职、离退休幼儿院教职工介绍,在六一幼儿院里无论其业务能力再强、资历再老,教职工一旦被发现或被举报有丝毫伤害孩子的举止,轻则调离幼教岗位,重则劝退,这是铁的纪律毫无商量,“孩子放到六一,家长是放心的。”

在六一幼儿院里稍微接触多一点人和事,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象征革命的红色是六一幼儿院的标准色,而博爱与责任是血脉传承的精神内涵。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我们出自延安,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红色作为自己的文化基因,更没有理由不把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作为基本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

曹雪梅说,幼儿园再“小”也得有强大的“根”,否则何谈“百年树人”?

REC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几十年来,六一幼儿院始终把新进教职员工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光荣历史中沉浸、熏陶一代又一代“六一人”,始终不曾中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六一幼儿院会经常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到延安去寻根,很多年轻人都会在延安第二保育院的旧址前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无法自拔 ,从而全身心去爱孩子、爱单位。”已经在六一幼儿院工作了十几年的常娜老师说。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在六一幼儿院,至今仍保留着带有浓厚“延安印记”的自己动手、勤俭节约等传统和作风。

比如每到春天老师们会带着孩子们到地里种菜,感受劳动的快乐,认知植物的生长;老师们会搜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并将其变废为宝,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出各种有创意的玩教具。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幼儿园说的直白点就是育苗所 ,这个育苗所的氛围是怎样或许不会左右孩子的一生但却会产生至关重要的成长影响。”曹雪梅说,“一所幼儿园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特质,应该起到滋润孩子童心的正能量作用。”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在六一,红色传统与创新前沿一直并存。这源自于一代代六一人对幼教职业深沉的爱,对每位孩子妈妈般无私的爱。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峻极之山,非一石所成;

凌云之榭,非一木所构。

薪火相传,势必燎原。

经过七十三年的时光洗礼,粼粼的延河水依然在轻声诉说着千里行军的传奇。

马背摇篮里的余温犹存,巍巍的玉泉山与宝塔山千里相望,寂静肃穆,守候着六一,守候着孩子们。

历史就这样在时光中被磨砺成一颗璀璨的珍珠。

编辑 / 李敏

审校 / 冯焕丽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

更多积淀故事

「积淀」六一幼儿院:丹心热血沃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