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别着急高兴,这离学会计数还差得远

作者:互联网 05-30阅读:4733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让焦虑的中国家长格外重视早教,甚至出现了各种“抢跑”的现象。很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之时就开始让他们数数、背诗、认字、学国学。经常听到一些爸妈这样炫耀,“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我家孩子一岁半就认识50个汉字了”……机械记忆≠理解并会应用,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早就批判过枯燥的、经院式,忽略幼儿兴趣与感受的学习。幼儿需要通过游戏活动获得大量的实物操作经验,逐渐才能理解抽象的、符号(例如,文字、数字)化的学习。成人应该了解幼儿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注意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很多2-3岁的幼儿家长会骄傲地说,我们家宝宝会数60个数了,100个数了。殊不知,这还不算真正认识数,没有理解数概念,这只是计数的第一步!今天推荐爸妈们观看下面这个视频,一起学习怎样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不仅仅记住数字,更能透彻理解数字的含义并为以后的计算奠定基础

视频中,一个外国4-5岁男孩(以下用Boy的B代替)在数地上散落的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但是没有什么顺序,也没有什么规律。成人(以下用Adult的A代替)在一旁用语言指导,使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具备了独自点数的技能

B:“1、2、3、4、5、6、7、8、9、10、11、16。 ”(漏掉了12、13、15、15,直接数16。对自然数列不熟悉是幼儿数数常见的错误之一。)

A:“非常好!这一次,你把红色的都挑出来摆成一排,数一数。”(分类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基础。物品的直线式排列有利于幼儿数清楚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红色的积木就是一个集合。)

B:“1、2、3 。”拿起一块蓝色积木的摆在红色的一排积木中

A:“good boy!哦,那是红色的吗?”(提示幼儿注意按照颜色特征进行分类)

B: 看了看积木,说“不。”

A:“那是蓝色的。你把红色的挑出来,全部数一数。”

B:继续挑出红色的摆成一排。

A:当B结束挑积木,即将开始数红色的积木时,A问:“还有(红色的)吗?” (用语言提示幼儿注意具有同一类特征的积木,即挑出集合中全部具有该特征的元素。)

B:经过观察后又找到一块红色积木。

A:“能全部数一数吗?”

B:“1、2、3、4、5、6、7、8、9。”(手指未触摸积木,点数,共8个积木,数出了9个。重复数是幼儿数数中常见的错误。)

A:好,你能再数一遍吗?这一次,你摸着每一块积木数一数。好幼儿!(让幼儿触摸着数可以避免出错,做到自然数序与积木的一一对应。)

B:用手摸着每一块积木开始数:“1、2、3、4、5、6、7、8。”

A:真棒!一共多少个?

B:(B不知道集合中最后一个元素的数量代表整个集合的数量,因此没有回答8个。)又开始数数,“1、2、8。”发现错误,重数,“1、2、3、4、7。”

A:“再来一次!”

B:正确点数“1、2、3、4、5、6、7、8”,充满自信。

B:“我想再数数蓝色的。”(游戏中获得的成就感驱使B还想继续数数。)

A:“好的”

B:边摆边数,“1、2、3、4、5”。又用手摸着蓝色积木点数一遍“1、2、3、4、5。”(积木数量在5以内,比较简单,幼儿一次数对。)

A:“太棒了!”

B:“我要再数一数橘色的。”自觉把6块橘色积木摆成一排,然后数,“1、2、3、4、5、6、7。”(虽然是触摸着点数,在数最后一块,即第6块积木时,出现重复数的现象。)

A:“再数一遍,这次用手指摸着每一块数。”

B:“1、2、3、4、5、6。”

A:“做得很好!”

幼儿计数活动的内容

计数活动的结构从内容方面可分为四个部分:

1.依次说出数词;

2.从集合(物体群)中区分出每一个元素(对象);

3.使每个数词只与集合中的一个元素相对应;

4.说出总数。

幼儿计数活动的动作特点

计数活动的结构在动作方面主要包括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的动作各自遵循由低到高,由外部展开向内部压缩的发展过程。

1.手的动作:开始学习计数时,儿童的手要触摸并移动物体,然后到只触摸物体,再发展到不触摸,在一定距离外指点物体,最后发展到只用眼睛区分物体并点数,以眼代替手的动作。

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别着急高兴,这离学会计数还差得远

2.语言动作:最初要高声说出数词,然后到小声说出数词,再发展到动动嘴唇,最后发展到不出声的默数。幼儿计数过程中手和语言的动作是相互联系和配合的。初学计数时具右明显的外部动作特征,既要用手移动物体又要大声说出数词,逐步做到指点物体小声说数,最后可以进行默数。

幼儿掌握计数的过程

幼儿早期学习计数,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口头说数 → 按物点数(点数实物) → 说出总数

这个过程,既是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又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

01

口头说数

俗称“顺口溜”,是口头按顺序说出自然数的能力。它仅仅是口头上的唱数,没有手与实物的对应。

口头说数是机械记忆的结果,正如背诵一首儿歌一一样,并不代表对数的实际含义的理解。如幼小的儿童在成人的教育下能顺口说出1、2、3,但却不能正确地拿出2个物体。但是口头说数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计数也有积极意义,它使幼儿获得数词的名称以及自然数顺序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是正确计数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儿童口头说数的特点是开始说出的几个数是有顺序的,后面的就混乱了,如1、2、3、6、4、……有顺序的部分随能力及年龄的发展逐渐扩大。

02

按物点数

即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按物点数要求儿童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复,也不漏数。正确的按物点数需要各种分析器参加,手、眼、口、脑要协同活动。它比口头说数困难,是继口头说数后必经的基本计数过程。

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别着急高兴,这离学会计数还差得远

幼儿从口头说数到掌握按物点数,其中往往要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口能从1开始顺着数,但手却不能按物一个一个地点,而是乱点;

虽能按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但口却乱数,其中往往只有开始的几个数和最后的几个数是按顺序说出的;

口与手虽然能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往往是数2个数点一个实物,或者相反地数一个数点2个实物。

由此可见,不能按物点数就是不会计数,也未形成最初的数概念这种现象。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问题的另一面,就是这种手口不一致现象的发生是与幼儿在学习计数之前未经过较充分的感知集合及其元素的学习,未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的数前准备教育(感知集合教育)有直接关系。

03

说出总数

指按物点数后,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代表所数过的物体的总数量,即回答“一共是几个”的问题

会按物点数不是计数活动的终了和完成,只有会说出总数,才是计数过程的完结,才能称之学会了计数。说出总数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幼儿已将最后说出的数词作为所数过的一群对象的总体来把握,这是在直观形象思维基础上出现的最初的数抽象,它标志着幼儿开始理解某数的实际含义

但幼儿开始学习计数时,按物点数与说出总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同一过程。幼儿往往会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却不能正确地说出总数,幼儿从按物点数过渡到说出总数仍需跨越有意义的一步。

在这个跨越和发展过程中,他们对说出总数往往会出现下列几种现象:

直接回答“不知道”;

重复按物点数的过程;

用一个固定的数词作答,如不论点数几个物体都回答是“5个”;

机械地模仿成人的答案等等。

因此,教幼儿计数,要特别重视说出总数这一环节,可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幼儿掌握说出总数

支架ꜞ 幼儿计数的方法

1. 先练习分类,如按照颜色、形状、材料、大小等特征进行分类。

2. 平时带孩子练习口头数数,掌握自然数列,了解相邻数,即哪个数挨着哪个数。

3. 利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数数。例如,玩具、食物、石子、木棍等,让他们逐渐理解抽象的数字3是从3个玩具、3块糖、3个石子中抽象出来的。

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别着急高兴,这离学会计数还差得远

4. 对幼儿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给他们温暖和积极的回应。

5. 成人与幼儿一起计数的目的是为了共同解决幼儿独自计数这个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采取适当的方法,例如降低问题难度。

6. 幼儿计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他们对数概念的理解,不要在幼儿不理解的情况下急于进行抽象的、符号化的加减运算教育。

7. 对幼儿的期待和指导要合理,保持在最近发展区ꜞꜞ 内。

8. 多创造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动、操作实物。成人多以提问的方式支架幼儿的计数活动,促进幼儿思考,培养幼儿进行自我规范。

支架:Wood 等人最早使用了支架(scaffolding)一词,用于判断什么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把幼儿看成建筑物,积极建构他自己,而社会环境则是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统,允许幼儿继续向前,构建新的能力。

ꜞꜞ 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或同伴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我家宝宝2岁就能从1数到100啦!别着急高兴,这离学会计数还差得远

参考文献:

¹ 林嘉绥,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120-122.

² [美]劳拉•贝尔克,[美]亚当•温斯勒著,谷瑞勉译.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p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