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否定(三)

作者:小瑶瑶美宝 02-18阅读:4632次

作者的话:

笔者所写的是人为何有否定意识,及结束你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之间否定生活的方法。笔者说的也许是对的,也许错了。如你有缘在看,请不要急于否定,也不要马上认同。因为这两点都是你大脑旧有模式的运行方式。请你纯粹地去看,这是结束你否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祝福你有缘人!

亲子关系中的否定(三)

(续上)亲子关系中的第三种否定,也是最后一种形式是拒抗,它是一种更轻微的否定形式,属于冷暴力形式。即对妈妈各种各样的否定,孩子采取不理不睬、避而远之的否定行为。

加拿大有一女性导演从小生活在多伦多,母亲对她一百个不放心,对她管头管脚不许她乱跑乱动,一刻也不许离开妈妈的视线。妈妈总把她当作手心的小包子,曾对她说:

好想把你塞回肚子里面去,这样就一直可以知道你在哪儿了。

女导演一直被妈妈的这种粘性否定方式困扰着。也没有勇气反抗妈妈这种宠爱。长大成人后做了导演,就把自己小时候心里的结编成了皮克斯的中国风动画短片,名字叫做“包宝宝”。

影片只有八分钟,虽然很短但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共鸣,感动了所有人,赚取了所有人的眼泪。剧情说的是:

有一天,妈妈在厨房忙着包包子,丈夫快速吃完就去上班了,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她吃包子的时候,突然发现包子变成了一个小男孩。妈妈很喜欢这个包宝宝,像养孩子一样喂养它。给它量身高,洗澡澡。时时刻刻都带着它,去菜市场买菜,给它买爱吃的面包。包宝宝也会围着妈妈团团转。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包宝宝也一天天长高长大了。长大后的包宝宝不再听话,不再黏着妈妈了。它有了自己的朋友,老是想出去找小朋友们玩。妈妈怕包宝宝受到伤害,不想让包宝宝离开自己,老是把包宝宝追回来。但包宝宝不领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出现了分歧。妈妈拿包宝宝最爱吃的面包讨好它,但包宝宝还是不愿意理她。它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不让妈妈进自己的房间。在妈妈推门而入的时候,表情瞬间变得冷漠。妈妈烧了一桌子丰盛的菜,想用食物的香味引诱包宝宝出来。但包宝宝和朋友出去玩了,留下母亲一个人赌气吃光了所有的饭菜。晚上包宝宝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妞儿。洋妞儿亮出了无名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得意地对她炫耀。原来包宝宝回来,只是为了收拾行李,它要离开这个家。妈妈死死守着门,也改变不了包宝宝离开的念头。失望和愤怒之下,她一把将包宝宝塞进嘴巴里,然后蹲在地上哇哇大哭。吞下包宝宝的妈妈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包宝宝惊恐大喊“妈妈不要吃我”的声音不断地在她脑海中回荡着。这时候她突然惊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她现实中的儿子带着女朋友回家了。原来前面母亲与小包子的故事,就是过去她与儿子的点点滴滴。母子俩终于冰释前嫌,妈妈接受了洋媳妇,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了一起。 导演感叹说:

有时候父母极致的爱,为了不让孩子离开自己,会造成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正是如此,影片中的母爱其实是一种以爱为名的压迫,是以爱为名的否定,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多多少少都有做过这些事,包括我们以后身为人母也会接着照样做下去。也许这就是是人类的惰性,大多数人都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和他们父母一样简单否定的生活方式。从未认真思考这么做是百害无益的,既唤来了孩子的否定,也造成了母子或母女两个人之间的互相伤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这句出自台湾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星云法师的话真是微言大义。孩子正是从父母那里习得、模仿、复制了他们的否定模式和否定习惯,这种情形,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就提醒我们,家长要对孩子尽量少一些否定,至少做到教育学博士陈美龄提倡的父母不要对孩子做的十件事。

在否定这件事上,英国人比较有深刻的体认及相应的方法。他们认为否定绝不是一种善意,非但不能成为对方的动力,反而是成为制造冲突的源头。而要表达善意,就是要表达善意的语言;而要表达善意的语言,就是尊重孩子和你有一样的情绪,不能用否定的方式表达;而表达善意的语言,就是在孩子的心田里撒下善良的种子,以善良成就他们的一生。所以他们面对人性中的否定,寻找到了一种巧妙的说话方式,即通过恰当的语言,让对方对他人的管理更容易接受,并心怀感激。

比如在英国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学校辅导员每天早晨都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们,在某一天有一小男生,匆匆忙忙之中忘记按照学校的规定打领带了。辅导员看见后立即微笑地对他说:

“嗨哎,小绅士,你有没有发现,今天忘记什么了?

小男生停下脚步仔细打量了自己,发现自己没有打领带,马上回去打好了领带再回来。

辅导员看见后马上会加以肯定和表扬:“啊!太棒了,谢谢你!”

这就是英国人深刻地理解了否定的语言是没有人喜欢的,没有人愿意接受的,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故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会站在制高点对他用否定的态度指责说:

“你给我站住,好好说说你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丢三落四的,连领带也没有打?”

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同时通过这种疑问句式的说话方式,巧妙避开了直接的否定,给孩子自己思考和回答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心情愉快地作出改正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及时给予了鼓励和感谢。

而我们总是让孩子在骂声中成长,在责备中长大。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是不由分说,简单粗暴地将否定的声音一股脑灌输给孩子,在孩子的心田里撒下否定的种子。从不尊重孩子和你有着一样的情绪,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他们将来究竟会得到什么样的一生。

或许因为我们把否定孩子看作是爱的缘故,故对孩子的这种畸形的爱矢志不渝,契而不舍。从未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否定方式,即使孩子已经结婚成家了,我们还要“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仍然会习惯对孩子继续进行着一以贯之的“挫折教育”,忘了苏格拉底所说的:

教育是燃起火焰,而非灌输一个容器。

(待续。下一节,夫妻关系中的否定)

亲子关系中的否定(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