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瞎捂!过来宝妈传经:用这个“穿衣公式”,娃已五年没生病

作者:母婴参考 03-13阅读:3115次


文 | 幸孕姐

俗话说,“春天孩子面,一日脸三变”。初春季节,乍暖还寒,宝宝的免疫力不及成人,需要通过春捂来防止寒气入侵,然而,春捂≠瞎捂,下面几种错误不要犯,捂错了反而会让孩子生病感冒——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一、春捂的三个误区

误区1:“春捂”就是要穿很多衣服

有一种冷叫做爸爸妈妈觉得你冷。初春之季,很多地区已经春暖花开,热情的太阳公公已经正式“值班上岗”,可是很多父母依旧视而不见,因为担心孩子受凉,还是会给他们穿很多衣服,更有甚者会全副武装,从头包到脚。

殊不知,孩子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比较怕热,加之他们的活动量比较大,而散热能力又不及成人,如果穿得过多,反而容易出现“捂热综合征”,致使其出现高热、缺氧、身体脱水等危机,据统计,捂热综合征以1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常见,每年的11月~次年4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穿得过多而造成的。

误区2:“春捂”就是要从头捂到脚

儿科医生认为,最为科学的春捂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将局部捂好,讲究“三暖、两冷”:

三暖:小脚丫、后背、腹部三处要保暖。因为这些部分比较重要,分别与上呼吸道、肝脏及组织器官以及消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加之他们是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容易受到寒气的入侵,因此,平时要将这三处列为重点关照对象,做好保暖工作。

两冷:头部以及胸部要适当“冷一点”。因为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的所在地,虽然皮肤薄,可是血管比较多,加之宝宝的汗腺不够发达,所以头部是其最大的散热厂,如果捂得过热,身体无法及时散热,头部集聚了大量的汗液,可能会刺激头皮发痒,甚至诱发毛囊炎。此外,宝宝的上身也不要穿过多的衣服,以免胸部受压,影响呼吸功能。

误区3:“春捂”就是整个春天都要捂

初春季节,天气忽冷忽热,且常有寒潮来袭,宝宝的免疫力不及成人,如果受到风寒的侵袭,可能会使得血流的速度变缓,从而引起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所以在初春的季节需要适当地捂热。

而随之气温的逐渐上升,宝宝的防御系统逐渐苏醒过来,如果依旧继续捂热,可能会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可能使其免疫力降低,将来更容易生病感冒。

二、宝妈传经:如何科学“春捂”

来看一位宝妈的绝招,她用这个“穿衣公式”给宝宝春捂,宝宝五年春季没生病——

1、记住三个数字指标

温差超过8℃是春捂信号:当昼夜温差超过8℃时,说明早晚的温差较大,已经正式进入“春捂”阶段,要注意给孩子保暖。昼夜温度小于8摄氏度,则不用春捂。

气温超过15℃是脱衣信号:当气温超过15℃时,宝宝的身体完全能够适应春天的气温,就要慢慢减少穿衣量。如果有出汗现象,记住先把汗液擦干后再脱。

7天为“春捂”考察期:当气温超过15℃时,宝妈可以再捂7天比较保险,让孩子的身体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然后再去考虑脱衣。

2、观察孩子的生理指标

首先要观察他们是否存在出汗现象,如果有可以适当减少衣物,如果没有则不用急着帮忙脱衣,其次就是观察是否存在上火症状,是否还伴随着小便次数少、尿液偏黄,大便干结、嘴唇干燥起皮、眼窝凹陷、眼屎偏黄等变化,如果存在说明孩子已经上火,需要减少穿衣量,反之则可以继续捂。(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