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沙的宝妈最近心急如焚,宝宝才两个月,最近脸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痘痘”, 看起来很痒,宝宝总喜欢用手去抓,脸上都蹭破了,出血感染,有时候哭闹严重连头上,后背都是红疹,看着又吓人又心疼! 这到底是什么呢?
新生儿脸上和身上,总爱起一些奇怪的“痘痘”,到底是湿疹,是痱子还是别的什么? 对于新妈妈来说,确实难以分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一:新生儿湿疹
新生儿湿疹起病大多在生后1~3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1-2岁以后大多数患儿逐渐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病情轻重不一。多见于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以后逐渐蔓延至颏、颈、肩、背、臀、四肢,甚至可以泛发全身。
新生儿湿疹分为:干燥型和渗出型
1:干燥型湿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是在脸部表面出现淡红斑及丘疹,表面有少许鳞屑,无渗出,常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伸侧面;
(干燥型湿疹)
2:渗出性湿疹:常见于肥胖婴儿,面部,额头,严重者头部,身体都会有红色密集的红疙瘩,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
(渗出性湿疹)
如何治疗: 婴儿湿疹容易反复,不建议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可以使用中药膏。日常护理做到:
1:不要捂的厉害
2:洗澡用温水,湿疹期间不要使用沐浴露,肥皂等,洗澡次数不要过多,夏天最多一天一次
3:可以用金银花煮水,放温后给宝宝擦洗面部或患处。
4:宝宝的衣服以纯棉为主,被褥枕头要经常晒洗
5:保持室内卫生,经常通风。室温不宜过高
6:减少哭闹,多安抚宝宝情绪
二:新生儿痤疮
新生儿痤疮常见,是胎儿时期经胎盘传至婴儿体内的母体激素水平开始降低所致,一般发生在出生后数天至4周以内,主要出现于面颊、额及颏部,以丘疹和脓疱为主,偶见黑头粉刺,少见结节和囊肿。
新生儿痤疮与湿疹的区别: 痤疮为一个一个的脓包样疙瘩,而湿疹是成片的红色斑疹。
婴儿痤疮具有自愈性,皮损不严重的话不需要治疗,一段时间后就会自行慢慢消失。
三:新生儿粟粒疹
大约有40%左右的新生儿会长粟粒疹,面颊和鼻子上会出现一些小白点,这是皮下堆积的一些皮脂腺分泌物,不疼也不会感染。一般两三周后就会自行消失。所以妈妈们不要去干预就可以了。
四:新生儿溢脂性皮炎
可能是由于胎儿在母体中时,通过胎盘吸收了妈咪的雄激素,使皮脂腺分泌旺盛所致,同时一种叫马拉色菌的真菌参与了发病。一般在宝宝出生1周左右发生,另外,婴儿脂溢性皮炎会出现油腻性结痂,好发于头皮和面部,眉部是非常好发的部位。
1:新生儿头皮乳痂
2:溢脂性皮炎
一般来说,新生儿溢脂性皮炎不需要治疗,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就会慢慢的好转,日常护理时建议涂抹婴儿润肤霜。
五:痱子
痱子是由于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汗液蒸发不畅,导致汗管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入周围组织而引起。主要表现为小丘疹、小水泡。好发于夏季,一般多发于背部,后脑勺,颈部,胸前和臀部大腿等。
根据汗腺导管损伤和汗液溢出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晶形粟粒疹
顾名思义,就是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的小水疱,又称白痱,由于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汗管溢出引起。常见于高热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
2、红色粟粒疹
比较常见,可以是小丘疹或者是丘疱疹,周围有红晕,又称红痱,汗液的溢出发生在表皮稍深处。自觉轻度烧灼、刺痒感。
3、脓疱性粟粒疹
又称脓痱。多由红色粟粒疹发展而来,顶端有一个针头大小的脓疱。
4、深部粟粒疹
又称深痱,由于汗液在真皮上层特别是在真皮-表皮交界处汗管溢出引起。常见于严重和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皮损为密集的皮色小水疱,内容清亮,不易擦破,出汗时增大,不出汗时缩小。当皮疹泛发时,面部、腋窝、手足可有代偿性出汗增加,其它汗腺功能基本丧失,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可造成热带性汗闭性衰竭或热衰竭,患者可出现无力、困倦、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
治疗: 可以使用婴儿专用痱子粉
不要将成人用和儿童用的混淆,因为成人痱子粉中一般含有硼酸,而在小儿痱子粉中是禁放硼酸的。另外,成人痱子粉与小儿痱子粉所含的药物、剂量都不相同,儿童要选购专供儿童使用的痱子粉。
需要注意的是:皮肤有溃烂后就不能使用痱子粉,请遵医嘱治疗。
以上内容由胎教管家编辑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接受母婴、教育、女性生活类文章投稿
母婴合作请恰QQ207377108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