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幼儿园最应该学到些什么?

作者:蓝天白云幼教平台 03-07阅读:653次

许多家长关心宝宝在幼儿园阶段能学到什么东西,多数老师会习惯性地从很多专业的角度回答你。但是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容易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会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社会希望他在6岁之前拥有哪些特征呢?

近些年国外幼儿教育的风潮在国内吹得起劲,“要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不能学太多专业知识。“”抵制幼儿园小学化“等等论调不绝于耳,这些观念放在西方社会教育背景中简直无懈可击,没毛病。

但是,这里是中国,小朋友在幼儿园毕业后要读小学,中学,大学,长大了在国内要跟十多亿人竞争。

所以,在幼儿阶段,小朋友要学什么?

在这里我从一个国外的演讲中得到启发,我吸收到一个理念:教育要面向后现代。

什么是后现代?

打个比方。

一棵树修得又高又直,是传统现代化;一棵树不高不直,却长得错落有致,就叫后现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儿童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又高又直,而是虽各不相同,但拥有自己的特点。

再比如说,建筑的形状和功能性是不矛盾的,优秀的设计师可以设计出漂亮的独特形状,并且将其功能最大化开发,比如贝聿铭的建筑,就是典型的后现代化风格。如果说,儿童的性格、爱好等是建筑的外形,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功能性。

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学什么内容,而是用什么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因为幼儿时期最开始习得的这些学习方法,会影响其以后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坊间很多砖家号称不要儿童背诗词,做数学题之类的,我觉得这些都是避重就轻。如果方法得当,儿童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索,他们就可以在背唐诗宋词的时候,学习到很多东西。

唐诗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画面感,但又不会局限儿童的想象力,可以让儿童在脑海中自由作画,自己增加或者减少诗词内容画一幅画,并给小伙伴或者父母介绍自己的画。所以,教学内容,真的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尤其是成人引导儿童思考的提问技术。

又比如说数学。数学在学前教育时期非常重要。因为早期的数学能力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所以会长远地影响儿童后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很多人会觉得数学成绩不重要,但是研究显示,数学能力影响成人后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数学能力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能力等等。

而6岁之前,数学的思维是可以培养的。早期数学能力的培养,更多是从认知发展上进行培养,主要是要建立数学概念。

华罗庚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数学最难培养的地方就是思维方式,因为这是靠儿童自身摸索出来的,而不是成人能够主动改变的。但是成人的作用也很大,成人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让儿童到达形成自己思维的点。

除了课程的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上面的培养都很重要

在我以前的幼儿园,2岁小朋友入学先学习的是自理。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鞋、自己收自己的东西等。不要觉得2岁小朋友太小,要相信小朋友,鼓励他们,他们就能慢慢做到。好习惯是从一开始培养的。培养小朋友的自理能力过程,可以增加小朋友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当然,这对幼教的耐心和专业度要求很高。

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要教育小朋友学会互相帮助、感恩和分享。

其实我觉得把小朋友的每个方面的发展分开来看,是很不科学的。正是因为如此,国际上幼儿课程的主导理念被很多学者所质疑。因为小朋友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开来的。

比如,幼儿在学习做手工剪纸的同时,可以锻炼小肌肉,可以锻炼眼手协调性,可以锻炼注意力,可以锻炼审美,如果剪得漂亮,可以跟同学炫耀一下,又锻炼语文能力了,要是想要剪得仔细,需要老师给出的模板,幼儿会在比对的时候,看是长是短,数学思维可以得到锻炼。

要问能说出这个活动中每种能力占到的比例是多少吗?当然不能,每个小朋友都不一样。在培养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时候,也可以训练小朋友的思维发展。比如,中午吃饭,请小朋友吃完饭自己收碗,把勺子放在勺子筐里面,碗放一起,杯子放在杯子处,对于2-3岁的小朋友,这就是在训练归类。

幼儿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适应社会环境

美国有美国的社会特征,欧洲有欧洲的社会特征,中国也有中国的国情。美国的教育可以借鉴,但是必须要适应中国的情况,不然也是行不通的。

坊间很多学者拿出几篇美国的研究,来说明别人的教育方式有多好。这些教育方式,放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就不适应,培养出来的儿童就不能适应中国的情况。

而还有另一个指向就是上下性。我们小时候的学习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放在现在的儿童身上,也不一定适合。因为现在的小孩子面临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因为小时候每天父母给我们1块钱,我们现在也用同样的方式来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所谓的扼杀创造性,而是它给予儿童的选择性太单一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只有一个模式:不断地竞争。

你也许会说,我教育儿童快乐学习,但是,儿童升学或者工作,所面临的还是各种竞争,因为社会环境就是如此。

教育并不是凭一个家庭、一个教师或者一所学校就可以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塑造一个更健康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