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不让孩子做自己

作者:理解孩子 08-03阅读:3397次

(本文作者为理解孩子编辑一一老师,一个用心理解孩子的妈妈)

一场上不上幼儿园引发的争论

孩子三周半时,我们送她上幼儿园。最初的三、四天竟然特别顺利,孩子不哭也不闹,把她送到那里我们就可以走了。

正当我们在心里暗暗欢喜,自家孩子不像别人家孩子,没有那刚开始的各种哭、闹、撒泼打滚,而我们也没有作为家长的各种不舍时,现实却很快给我们啪啪地打了脸。

刚过了几天,孩子像往常一样在家中玩着玩着,突然蹦出一句“明天我再也不去幼儿园了”。从此,便同样开始上演“别人家孩子”的各种把戏。

这可给我们吓了一跳。这孩子是咋回事呢?怎么头几天都是特别欢天喜地地要去幼儿园,现在反差如此巨大?

还没有想清楚一二三四,爸爸便开始各种猜测:“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事情了?同学吓唬她了?还是老师说她了?”嗯,确实是有这种可能,还是问问孩子吧。

孩子的回答更让我们抓狂。她一会儿说同学打她了,还吓唬她,一会儿又说没打她,跟她在一起玩儿了。这是到底是怎么了?是孩子撒谎了?还是真有其事呢?真是一头雾水。我和爸爸两人开始“斗争”了。

孩儿她爸觉得孩子如果实在不乐意上幼儿园就算了,就先在家玩儿着,孩子不乐意去你强迫她去,那多拧巴,孩子本意想这样,你却逼她那样,孩子不会开心的!

我乍一听觉得有些道理。只是,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顺着她的意思来吧?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一点点小挫折,让她明白有时候她需要来主动适应环境,而不是所有的环境都得来适应她,那她如何真正成长,等待她的难道不是更大的挫折?

确实,在孩子教育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大事小事,父母们彷徨着是按孩子的喜好兴趣需要走,还是按父母的要求来。这其中最根本的其实在于一件事,即父母是否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都是情感亲密惹的祸

孩子们的安全感来自于他与亲密照料者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系,这种良好的情感联系就是情感亲密。琳赛•吉布森在其著作《不成熟的父母》一书中阐述了情感亲密的含义,真正的情感亲密是指有这样一个人,你可以完全对他敞开心扉,你可以将自己所有的事情和感受都告诉他,在他面前你可以做真实的自己,而不用担心受到伤害和评判。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情感亲密的最好对象无疑就是他们的父母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们往往不太喜欢和接纳孩子们不太让父母满意的一面。

如果在孩子年幼时,父母或其主要照料者能给予他足够的情感亲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敢于做真实的自己。而如果孩子在年幼时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那么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就会采用扮演另一个虚假的自我的方式来博得父母的关注。

消耗能量、影响深远的虚假自我

可是人们非常遗憾的发现,虚假的自我并不是孩子本身真实的生命渴望,它可能更符合父母对孩子的渴望,但它只是孩子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爱的一种方式。扮演虚假的自我不仅非常累、非常消耗一个人的能量,而且这会逐渐演变成孩子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哪怕在他成年以后,为了应对伴侣对自己的忽视,或者应对同学或同事的要求,甚至其他任何关系,他仍然可能会采取相同的方式来讨好对方。

为什么明明他已经成人,却为何仍然依循小时候的方式呢?这是因为那个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从小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学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我能不顾自己的需求而按他人的需求去做,如果我能满足他人,如果我牺牲自己,那么我就可能会得到一些平常少有的爱、关注和赞美。

良好的关系需要真实的自我

比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很多父母不允许孩子哭,无法面对孩子哭,一见孩子哭自己就先烦了,乱了,愤怒了。这就是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不允许孩子做自己,真实的表达自己,这样持续下去,不仅孩子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且当一个人忽视和背弃自己真实的自我,还会破坏自己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因为在成人的世界中,你必须展示出你真实的一面,才能够与别人建立起真实而良好的联系。

而当你总是以委曲求全和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试图换取你想要的爱,一旦别人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满足你的意图,你便有可能心生怨怼,如此你建立的关系更容易被破坏。其实,你根本无需自我牺牲,你只需向对方表达并倾诉你真实的感受和愿望,替换让对方猜的方式即可。我们期望不表达,他人便会理解并给予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想法是极其不现实的。所以,父母注重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非常重要,这可能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真实的自我与父母的期望

确实,孩子真实的自我和父母的期望可能常常并不是一致的。如果父母们没有办法使父母的美好期望也同时变成孩子真实自我的一部分,而是通过使孩子压抑孩子真实的自我方式来达成父母自己的期望,即使孩子最后真的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了,孩子也无法享受到真正自我驱动、全身心去完成一件事的乐趣、满足感以及成就感。

用智慧让孩子发自内心去行动

有个真正考验为人父母能力的地方,你期望孩子按照你的意思行事,首先的首先,你得能够保证你的想法是相对更正确的,这考验的是父母的认知层次和格局;其次你使用任何威逼、利诱或者打骂的方式达成你的目的都不算成功,你需要的是孩子能够在看到你的以身作则、听到你经过严谨逻辑验证的道理、并且经由父母巧妙的设计之后,自动自发的、心悦诚服的(不是武力降服哦)、身心一致的选择和行动。

正确引导和反馈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真实的自我与任性、无规矩是有很大区别的。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我,并不意味着就是要让孩子任性妄为、无法无天,也不意味着父母要完全顺从孩子,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孩子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不是错,哪怕有些感受和想法可能是负面的,但父母要知道人们在某个瞬间自然而然地生出某个想法并不是罪过。孩子此时需要的是父母更正确的引导,更恰当的反馈,更深刻的理解,更关切的同情。

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我们咨询了一些做幼教的朋友后,理解了孩子的反应。我们决定,既允许孩子表达自己不想上幼儿园的各种情绪,甚至偶尔允许她自己给自己放一天假,同时又坚持让孩子多接触和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结识一些新朋友一块儿上学,希望她可以逐步自己真正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而不是被大人和老师“压迫”着觉得反正没得选择,然后“认命”了才选择上幼儿园。

在我们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不论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还是在孩子的其他问题上,请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吧。

(本文为理解孩子原创,版权归理解孩子所有,转载请申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