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 是照进孩子心底的阳光

作者:今日沧州网 11-05阅读:2223次

  ——沧州市最美教师市第二幼儿园姜艳平印象

记者 赵玉洁

“姜老师,我们回来了!”前不久,沧州市第二幼儿园教师姜艳平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34名今年刚刚毕业的大班孩子集体回园探望。看着围绕在身边的孩子们,望着那一张张灿烂而熟悉的笑脸,姜艳平的心中涌动着无限欣慰与暖意。

在幼教一线度过28载春秋,姜艳平体味着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见证着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成长。回望走过的岁月,姜艳平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字——“接纳”。正是无条件的接纳和感同身受的理解,让她走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成了他们最爱的“姜妈妈”。

一句话换来信任的拥抱

2015年秋季开学,陪伴式入园第一天,姜艳平正带领着小一班的孩子和家长熟悉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室内自主活动时间结束,其他的孩子都把玩具归位,小海(化名)却依然在那里兴味盎然地玩着小汽车。姜艳平走到小海身边,对他说:“我们要进行下一项活动了,请你把小汽车归位好吗?”小海充耳不闻。为了不耽误其他孩子的时间,姜艳平把小海抱出了教室。在走廊上,姜艳平蹲下身,对哭闹的小海说:“你现在非常生气,是不是?因为那辆小汽车你还没有玩够……”话音未落,小海扑到姜艳平怀里,紧紧地搂住了她的脖子,身体也很快放松了下来。姜艳平搂着小海,轻声说:“如果你觉得特别难受,那老师就陪你哭一会儿。”小海伏在姜艳平肩头抽泣了一阵,渐渐恢复了平静。“现在,和老师一起去户外活动,等下次室内自主活动时,你第一个选择小汽车,好不好?”小海欣然答应,走到院里开心地加入到小朋友们的游戏中。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换来了孩子深深的拥抱。这一切,都源于接纳与理解。“因为我没有指责他,而是准确说出了他的情绪和心中所想,所以和我初次见面的小海才会如此信任我。”姜艳平感慨地说,“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不要只关注孩子哭闹的表象,更重要的是接纳他们的情绪,了解孩子内在需求,找寻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当你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和他进行沟通,哭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会说话”的孩子开口了

2012年,姜艳平带的小班里,来了一个特殊的孩子——兵兵(化名)。说其特殊,是因为兵兵来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着急起来就“啊——啊——”地喊。而且,每天来幼儿园,他都会带一样玩具,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玩具总是不离手。

面对这样的孩子,姜艳平不仅选择了接纳,而且努力为他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比如要开始上课了,兵兵却不肯乖乖坐在椅子上,而是在一旁全神贯注地玩玩具。这时,姜艳平不会强制兵兵去上课,而是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你可以在这里玩玩具,但是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其他小朋友。”这样,兵兵就可以放心地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用担心因特立独行而受到老师的斥责。

通过和兵兵妈妈交谈,姜艳平得知,孩子生理上并没有什么缺陷,而是家人长久以来缺乏与孩子语言的交流,从而使兵兵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为此,姜艳平暗暗地许下心愿:大班毕业时,一定要让兵兵开口说话。

三年里,姜艳平时常利用生活中的点滴,积极引导兵兵学说话。喝水时,她指着水杯,教兵兵说:“水”;吃饭时,她指着桌上的碗、盘,教兵兵说:“饭、菜”;户外活动时,她指着院子里的植物,教兵兵说:“这是树、花”…… 就这样,一个字、两个字,一个词、两个词……毕业典礼上,兵兵不仅开口说话了,而且还说出了完整的句子。姜艳平高兴得热泪盈眶。

虽然孩子离园了,但姜艳平心中却时常挂念着兵兵。前不久,她和兵兵在街上偶遇。虽已阔别三载,但兵兵与姜艳平没有丝毫的陌生感,亲昵地扑到她的怀中。更令姜艳平惊喜的是,兵兵口齿清楚,说起话来不仅流畅而且风趣,逗得她开怀大笑。看到兵兵如此阳光、快乐,姜艳平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学会接纳”

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

“其实,学会接纳孩子,不仅是幼儿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更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姜艳平告诉记者,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她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接纳还远远不够。

所谓接纳,是指当孩子产生悲伤、生气、气愤等情绪或者破坏、伤害性行为时,家长能够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否定和指责。老师或家长应该像个大容器一样接住孩子,先接纳情绪,待情绪平复后,再沟通交流想办法解决问题。

根据自己的经验,姜艳平提供了两个接纳孩子的小妙招,当孩子有情绪时,家长们不妨一试:

先给孩子的情绪命名,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气愤等,想哭就哭一会,老师陪着你。这样就和孩子有了心的连接。交流时多使用“是吗”“我理解”等词语肯定孩子的情绪,赢得孩子的信任。比如,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了,大哭。如果家长说“玩具被抢了你再抢回来呀,哭什么哭,没出息!”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家长都不理解自己,会更加伤心。而如果妈妈说“玩具被抢走了,你肯定很伤心,现在我们想想办法,需要妈妈帮助你吗?”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妈妈的理解,反而能很快止住哭闹,和妈妈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这件事。

还可以用“想象法”化解情绪。对于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家长还可以通过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帮助化解。比如,孩子把果汁打翻了,一定会很难过又担心,因为没有果汁喝了,还有可能被妈妈批评,如果这时妈妈说“我们要是有魔力,吹一口气就能让水再回到瓶子里就好了,要不要和妈妈一起来试一试?”这种诙谐幽默的方式,会让孩子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并缓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