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虽说这一原则早已为医生、患者所熟知,但是在我们生活中,“输液”还是最普遍的治疗方式。
【01】
我先看一位宝妈带宝宝看病的经历:
子成的妈妈说:有一次成成拉肚子,拉的白色的便便,当时特别着急,直接带孩子去了人民医院挂号。医生说先验大便,然后挂水,我说孩子就是拉肚子,也没有其他的症状,先吃点药吧(ps:我内心极度排斥一上来就给孩子输液)。
医生说,验完大便再过来,于是去验了大便,检验单医生看了,说没有什么问题,当时给开了一些药。回家喂了两次,晚上孩子开始发烧,期间吃了退烧药,但后来就没法退下去了。
一大早,带孩子去了上一级的三甲医院,挂的急诊,医生说要挂水了,先开了两天。没想到第一天挂完回家成成就退烧了,吃了点止泻药,第二天挂水时,孩子就精神了好多。
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吃药能好就给孩子吃药,不能好就挂水,不能看着孩子受罪”。
【02】
我们再来看一下输液的副作用:
输液时需要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中,所以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这也是输液前,护士都会给孩子做“皮试”的原因。
现今很多的医疗机构、诊所等,为了满足病人的要求,好的快,不管大病小病都输液,这直接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从而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产生耐药性。孩子将来再得病就只能输液了。
【03】
婴幼儿或者孩童,身体处于发育成长期,本身免疫能力上就稍弱,如果体质不好,就很容易被传染、感冒生病等,而治疗时,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孩子免疫力的罪魁祸首。
典型的例子:换季时,或者幼儿园有一两个小朋友感冒生病,接下来就会有其他小朋友被传染,尤其是体质稍差一些的孩子。更有一年四季总是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不断地孩子。
【04】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家人眼里的宝贝,哪怕孩子有少许咳嗽或者发热,父母都非常的担心。其实只要父母有基本的常识,孩子如果出现一些很常见的或是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在家给孩子吃点药或者进行食疗就可以解决。
孩子的身体素质在于“养”,而非在于“治疗”。
对于经常进行输液治疗的患儿,心理的创伤是不可低估的。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恐惧感,总认为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如别人,往往会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孤癖。
再者,如果孩子很严重的话非一般的感冒、流鼻涕、咳嗽,就一定要去医院检查,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间,以免因为耽误给孩子造成其他的并发症。
小结:孩子生病是很常见的,如果说吃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为了让孩子快点好起来而给孩子打针,这样不仅破坏了孩子的免疫力,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如果孩子一生病就带着孩子打针,或是挂水的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对此产生依赖性,以后生病的时候,吃药就不会有效果了。所以,吃药、打针、挂水,能避免的都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