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了药,症状更严重?打破你对药物的误解!

作者:巧育儿学院 06-20阅读:2525次

一位4岁男孩被带来门诊,男孩有感冒症状已经好几天了,医生检查完开始纪录医嘱及药物,家长突然提醒说:「医生,麻烦不要再开上次止鼻水药水呀!因为他上次吃完那罐药,咳得很厉害!」

其实以上场景在门诊层出不穷,孩子吃药没好转反而更严重,真的有药物会让孩子吃了症状更厉害吗?还是只是个误解呢?或是医生开错药?以下整理出几种可能性,帮助爸妈们厘清观念。

1.症状来自孩子本身疾病的进展

一般感冒是所谓的病毒感染,刚开始可能只有流鼻水而已,当孩子本身免疫系统无法对抗病毒时,病毒继续往下呼吸道跑,引起气管的发炎,不管中间有无药物的介入,最后都还是会出现咳嗽的结果。一般家属不清楚药物的作用机制,就容易将医生用药误解为造成咳嗽的元凶,医生这时就有「吃闷亏」的感觉,只能认份地花时间和家属再解释清楚。

2.药物的副作用造成新症状

这个情况最常发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起初可能因为浓鼻涕和发烧而开始吃抗生素治疗鼻窦炎,当鼻涕和发烧的症状逐渐缓解后,孩子却开始拉肚子。理由为何?就是因为抗生素在杀鼻窦炎坏细菌的同时,也将肠子的好细菌杀死,进而产生腹泻的副作用。所以医生应在用药前,先告知家属孩子服药后可能有腹泻的副作用,若造成腹泻不必太担心,后续处置方式会有哪些,如此才能增加家属让孩子服药的意愿,尽早完成治疗让孩子恢复健康。不然家属会认为孩子吃药不适合,又继续寻找下一位医生征求第二意见,如此一来,孩子的用药可能中断,导致治疗时间延长,甚至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3.医生开立了目前不需使用的药物

面对孩子病情的发展,一般医生经过缜密的身体检查后,能大概预测疾病走向,但仍无法精准掌握每个症状是否会出现。若只对目前症状用药,一旦孩子病情改善较慢或恶化,家属可能会开始质疑医生的医术,甚至对用药产生不信任,最后医生也将流失病人。所以有些医生会选择在尚无其他症状时,先使用药物来防堵新症状的出现,例如在咳嗽初期就加入支气管扩张剂来避免后续的呼吸喘鸣,但孩子可能因此手抖或精神亢奋;病毒感染一开始先用抗生素来预防后续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但孩子也许会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使用类固醇来避免组织的发炎肿胀或敏感,长期服用,孩子可能食慾大开,体重增加,甚至免疫力被抑制。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开药原则,以上可说是有些医生害怕病人流失而选择的自保行为,但也许太小看孩子身体的自癒能力,反而让他们多吃了不必要的药物呀!

医生不是算命师,不会摸骨、也不会看病童的面相,只能借助家属详细陈述孩子的病史以及仔细地身体检查来诊治生病的孩子。对于急性病症对症下药或做紧急处置是医生的职责,但对于一般轻症,用药帮助有限的情况下,医生更需要花时间和家属卫教疾病的病程、用药的原则,并告知当孩子有什么情况需再次回诊,这也就是为何阿包医生的门诊,总花不少时间叮咛家属的原因。我不希望变成开药的机器,只给各种药物,避开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卫教。

儿科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位孩子都能远离病痛与疾病,我们希望用最精准的药物、最少的治疗,让生病的孩子快快恢复健康,也希望各位爸妈能寻得信任的儿科医生,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并陪伴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