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疯传的"小宝宝被亲死"是真的吗?!亲吻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作者:谷斯妈妈 08-22阅读:4706次

近期,一篇以《又一个小宝宝被亲死了!》打头的文章,又在妈妈圈广泛传播,刷爆了整个社交媒体。也有读者家长在朋友圈转发【好多人都在发,到高发时间了吗?不亲吻孩子,不和孩子用同一餐具,从我做起,家里有宝贝的要注意了:新的一轮病毒感染来了,疱疹性咽峡炎,得了以后高烧40度都不退,嘴里全是疱疹,疼的无法进食。医生警告家人,不要亲吻孩子,孩子抵抗力太低,这次病毒是大人通过亲吻,唾液飞沫传染的,孩子还小,尽量保护吧。希望病毒赶快过去!出份爱心传递下】后,又向谷斯妈妈咨询。

宝宝真的是被亲死的吗?亲一下真的有那么大的危险吗?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谷斯妈妈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事实的真相是?

这类借以“亲吻病”为名的病毒不外乎就是EB病毒或是疱疹病毒,其实这两者也没什么大区别。所谓“疱疹性咽峡炎”,就像“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口腔溃疡。听着很专业,其实了解后才发现其实也不难,“疱疹性咽峡炎”就是“疱疹+咽峡+炎症”,就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在口腔内长疱疹的炎症。

疱疹性咽峡炎是通过病毒感染,比如柯萨奇A组病毒、埃可病毒、EV71病毒、EB病毒都能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它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口”途径来传播这些病毒的,很少有人通过亲吻、唾液飞沫传染的,这是谣传!所以,谷斯妈妈辟谣:疱疹性咽峡炎和亲不亲宝宝关系并不大。

知道了这些病毒的传播方式后,爸爸妈妈们要因此注意生活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进行隔离,干净卫生地处理好宝宝的尿布、便便,培养宝宝便后、饭前洗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疱疹性咽峡炎有一个孪生兄弟叫“手足病”,简单从病因等方面看,两者没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但是,手足病更危险。谷斯妈妈在这里教大家一招简单区分二者的方法,那就是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宝宝,嘴里出疱疹,就是疱疹性咽峡炎;身上出现皮疹,就是手足口病。

简单的判断以后,爸爸妈妈们需还需要仔细观察宝宝的症状是否严重。比如宝宝出现了持续一两天的高烧不退、头痛,或者呕吐,老是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等情况。如果没有进一步恶化,逐渐好转,就加强观察,不要慌张,避免过度医疗;但如果稍微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症状,或者发现时状态就比较严重,就要尽快送到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宝宝真的不小心传染上了疱疹性咽峡炎,也不需要那么担心,绝大多数情况下宝宝都会自己慢慢痊愈。目前并没有针对这类疾病的疫苗和特效药,所以你担心也是没用的,用药过过杂对宝宝也不好。

在调养过程中,爸爸妈妈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物理疗法,比如冷毛巾敷在宝宝额头降温,让他不那么难受。在饮食方面,面对生病的宝宝可以偏重一些容易吞咽、温度适合的流食,减少咀嚼带给宝宝口腔内的疼痛感,想办法让宝宝更开心一些,并且记得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

能随便亲宝宝吗?

答案是否,不过请注意,不是不让亲,而是不能随便亲。

小宝宝粉粉嫩嫩的,多可爱,亲一亲是大人表达对孩子喜爱的方式,不过不要亲宝宝的嘴,特别是不要让不熟悉健康情况的人随意亲吻孩子。因为病从口入,通过口唇的亲吻接触,会把口腔内的细菌、皮肤表面的细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传染给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小儿)

爸爸妈妈要知道什么?

  • 亲吻病是一系列病毒性感染疾病的统称,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在大部分情况下,宝宝可凭借自身抵抗力痊愈,时间在一个星期左右;

  • 亲吻病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口”来传播的,“口—口”传播的很少,患病和亲不亲宝宝关系并不大,好的生活卫生和习惯才是预防它的有效方法;

  • 当宝宝身体不适时,要学会基本的判断,不需要去医院就真的,就加强观察和护理;如果出现严重的症状或症状在恶化,请尽快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