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陈维嘉:家长,“维权”没错,但别“护短”

作者:校长派 05-08阅读:5084次

校长陈维嘉:家长,“维权”没错,但别“护短”

精彩导读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同学间难免有点儿磕磕碰碰。但有些家长不管这些,容不得孩子受丁点儿委屈,动不动就要“讲礼”、“讨个说法”。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维权”没错,但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短”,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陈维嘉

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又当了这么多年学校管理干部,几乎没看到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家长千万别以为,自己投入了、努力了,孩子就一定能出类拔萃,事实上这是极具或然性的事情。

我并不反对补课,但什么样的孩子需要课外补习是有前提条件的:

其一,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的老师已经不能指导了;其二,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要额外地修补漏洞、梳理知识。

除了这一头一尾,绝大多数学生只要上好学校的课,就足够吃饱、吃好了,没有课外再补习的必要。

1

“进补”的孩子,可能会补坏了

好多家长看到别的孩子补课就坐不住,坚信只要补了就比没补好,但事实上,不必要的补课,真有可能把孩子补坏了!过度“进补”的孩子通常会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不会思考。

“自我思考”是孩子必须的学习过程,在汇文中学的课堂上,老师通常会抛出问题,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机会,然后才是点拨和讲解。

由于在辅导班上已经学过一些皮毛,有些孩子自认为学会了,不仅不再跟着老师的节奏主动思考,而且上课听讲也不认真。

再加上课余时间疲于奔命,精神、体力消耗太大,上课状态和听课效率都会受影响。久而久之,学习能力和成绩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

其二,压力过大

有些家长以为,只有在压力下,孩子才知道努力、上进。事实上,适当的压力确实有促进作用,但压力太大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超过承受范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厌学发展到排斥集体,排斥同学和家庭,这与家长的初衷可谓背道而驰。所谓爱有方,学有道。

在铺天盖地的课外辅导面前,在浩浩荡荡的补课大军面前,家长们一定要明白,尖子生绝对不是“补”出来的。

2

溺惯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现在,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提供给孩子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几乎无条件地满足各种要求。但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家长所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当是正直、善良、宽容、谦和的人品,是乐观、独立、不惧困难的性格,是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小时候,父母都在遥远的边防部队工作,上小学寄宿在学校,上中学独自一人在北京求学。从12岁起学习、生活全得靠自己。独立生活让我学会了从容、淡定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陪伴的日子虽然短暂,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教会我宽容、谦和、不怕困难、敢于担当,这让我在之后的几十年受益无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镜子”,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对而言,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处处包办代替,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

在学校里,一个班几十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同学间难免有点儿磕磕碰碰。

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也是独生子女,从小听着表扬的话过来的,难免说两句逆耳的话。

但有些家长不管这些,容不得孩子受丁点儿委屈,动不动就要“讲礼”、“讨个说法”。甚至有个别家长因为学业不佳指责老师的课程难度超出了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按我孩子的水平教学”。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维权”没错,但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地“护短”,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让孩子享受“特权”,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对我自己的孩子,我在成绩上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尽力就好。

但有些原则是要坚持的,比如,该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该受的委屈要承受,该学习的生活技能要学习。

起初,女儿也有抱怨,“别的孩子都不用做家务,为什么我就不行?”后来,大学毕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工作,生活上没有任何障碍,才真正明白了,不娇宠、不溺惯,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容不得失败,这能理解。但评价一个孩子,不能只用分数一把尺子,这对孩子不公平。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的擅长艺术,有的擅长体育,有的很会读书,各有千秋,但“全才”凤毛麟角。

作为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更不能忽视人本身的“内容”。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想最终胜出,分数之外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 来源:首都教育

| 编辑:校长派

| 更多内容请关注:校长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