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用语言教育孩子,要做诚实守信的人。但是,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耍心眼,用小把戏,小诱惑,来让孩子暂时听话。认为孩子没记性,随便许诺就算实现不了,也没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殊不知,父母说一套,做一套,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却不可估量。
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与父母的交流也会因此形成障碍;孩子也会从父母无心的欺骗中学会开脱和找借口,成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孩子甚至会因为被欺骗,而从此对周遭的人和事物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的顾虑,对其人格和社会化过程都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父母有责任对孩子说话算数,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孩子撒谎。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有尊严的人来对待,对其遵守诺言,而非“只许父母食言,不许孩子撒谎”的双重标准或口头上的教育。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才能畅通无阻,孩子也会信赖自己的父母,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一旦自己许诺,就有义务履行诺言,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父母向孩子许诺前要“三思”:
一思:许诺的目的是否是为了激励鼓励孩子,还是仅仅为了“哄骗”一时?如果是后者,就别许诺了,换种其他的方式来跟孩子讲,或许效果不明显,但总比许诺后又不兑现被孩子质疑一一“作茧自缚”来的踏实。比如孩子学习不努力,应该让自己从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产生“我要学习”的原动力,而非一句“学好了,就给你买……”的许诺,否则孩子的要求水涨船高,父母别叫苦不迭。
二思:许诺的量和度是否适合孩子。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的许诺可以多一点,但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靠许诺来让孩子听话。适当的物质许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超过孩子承受能力的“贵重”的许诺,可能并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孩子5岁的时候不愿意去幼儿园,父母可以许诺让孩子多吃一块蛋糕;而对于1 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每天超时的网络游戏就是不允许的,根本就不该有什么物质许诺。
三思:许诺能实现吗?轻诺必寡信,父母作为成年人,不该养成随口对孩子就许诺的习惯。不能实现的许诺,还不如不许诺,否则伤害到的就是亲子关系,甚至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想刻意的欺骗孩子,所以当出现对孩子的许诺无法兑现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向孩子道歉,并说明客观情况,或者之后有弥补的措施。给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儿童心理学家曾说: “父母错了,向孩子道歉,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如果明明父母对孩子食言了,还要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尊荣来孩子以后不成大话王才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