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胆子小, 该怎么引导?

作者:宝贝总动员 05-24阅读:3111次

没玩过的游乐设施,无论父母怎样鼓励,孩子都不愿意尝试;

第一次的集体表演,无论父母怎样威逼利诱,孩子都不愿意试试看;

一个问题就认准了一个解决方法,无论父母再怎样提示或引导,孩子都不愿意用别的方法试试看……

这样的孩子,你家有吗?

你可知道,这类太早放弃、太少尝试的孩子,多半是父母亲手养出来的吗?

不被错误对待的孩子,都是爱尝试的

孩子害怕失败,不愿尝试

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这和一直以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关系。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的父母,常会在看到孩子失败后给予负面评价,并且担心孩子的各种失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家长忽视,那就是,孩子还小,经验和能力都比不上成人,而我们却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或者急于求成,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

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或期望时,尤其是面对我们的批评指责时,会觉得“自己不好”,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卑之中。这种感受很不舒服。

慢慢地,为了逃避失败的结果,孩子选择不再尝试。因为孩子担心失败后会重新回到那般糟糕的境地。

但其实,父母越是害怕孩子的失败,孩子也会越害怕失败,这就是恶性循环了。而父母害怕孩子失败的背后,其实是害怕自己的失败。

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孩子的失败就等于我们教育的失败。

最近刚好在看《小别离》,朵朵妈妈对朵朵每一次考试的失败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是一分不差。但是临近出国,却在思考朵朵的特长和优势时傻了眼。

在这个家庭中,似乎朵朵妈越是怕朵朵考试失利,朵朵越是像中了魔咒般的考不好。很奇怪吧?

根据《科学心理协会》杂志一份最新的调查数据:

父母关于失败是好事还是坏事的观点,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智力的看法。

造成孩子低自信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父母对于失败的评价。

一个不自信的孩子是很难愿意去冒险、去尝试、去创新的。

而低自信的孩子常常会认为自己不行,常使用“我不会、我不去、我不想甚至我不敢”等语言来描述自己;

在集体场合事不主动或不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甚至于漠然;

在交往中,有些孩子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孩子后面,少言少语,听从他人的安排,盲目遵从;常常害怕、退缩,恐惧尝试新事物,包括未玩过的玩具、游戏……

如果你不想孩子向这个方向发展,请换个角度看待失败,孩子在父母的改变和引领下,也会慢慢转变。

允许孩子试错,孩子会更乐于尝试。

不信任孩子,也会让孩子变得懒于尝试

有些家长是急性子,或者总是觉得孩子还小,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的,索性,就全包办了。

但在孩子看来,父母这样的举动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渺小,甚至一无是处,慢慢地形成习惯后,不仅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影响,更有可能就此造成孩子对于陌生或复杂事情的惰性,索性懒的去做,反正有父母呢。

因此,我们要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帮助。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过早介入,只要孩子没有求助于父母,都可以先观察,耐心等待,看孩子怎么解决。

当发现孩子有放弃念头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轻轻地和孩子说:“这个有些难,但妈妈觉得你能行。”

当然,并不是什么情况都不要帮助。当孩子经过努力尝试难以达到目标,并且主动向你请求帮助的时候,还是应当适当介入,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

另外,不要轻率地否定孩子想要“试一试”的举动。鼓励孩子按他们的意愿和方式去做事情,而不是先给孩子“大人觉得应该这么做”的想法,尊重孩子自我意愿的发展。

还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促发孩子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的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父母,正是那个孩子所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称赞、信任等方式,激发孩子朝向积极的方向去成长。当孩子认真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时,不管他最后做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父母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勇于尝试,理解和认同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

比如,在孩子认真穿好鞋子,或是把饭用勺子一口一口放进嘴里时,你的发自内心的称赞,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尝试,做事的主动性增强。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一定多给孩子信任、赞赏和及时肯定。你的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获得父母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父母的期待。

允许孩子试错,不滥用激励法

有些妈妈故作聪明,想尽办法让孩子尝试,误以为“我这都是为你好”。比如:

激将法:“你这么容易放弃,真是没有用。”

讽刺法:“你这样什么都不敢,真的很不像我的小孩。”

妈妈这样的说法只会加深孩子的挫败感和罪恶感,让孩子更加焦虑和无措。

但有些父母确实机智、淡定的。某天在楼道中看到这样一幕:

一家三口回家,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在笨拙地试着插进锁孔想打开房门,可怎么也插不进去。于是爸爸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妈妈阻止了。妈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了!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如愿以偿。

这就是奠定孩子勇于探索和尝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