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托德老师
做了二孩父母的我们可能会经常感叹:为什么孩子之间总是没完没了的争来争去?难道这世界上就没有可以和平相处的兄弟姐妹吗?
也许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我们已经习惯了“没人跟我们争”的环境。当我们成为二孩父母以后,反而不习惯孩子们之间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事实,那就是:所有年代、所有种族、所有国家的多子女家庭都存在着手足相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第一位伟大的儿童游戏观察者,他注意到:孩子是通过争论来学习道德的。下一个轮到谁?球是进了还是出界了?谁被允许加入?这些冲突都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大人经常忍不住插手,解决纷争、说明规则,因为我们无法忍受冲突。
然而,冲突有时就是游戏的核心。
游戏能帮助孩子获得的最主要的收获,就是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冲突。他们必须先有冲突的经验,之后才能摸索出处理问题的方法。
儿童早期教育学者特维克·史密斯认为:“只有卷入争端,孩子才能学习如何解决争端;只有先被大家排斥,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加入集体游戏;只有当玩伴中有意见不同者,甚至有恃强凌弱者时,孩子才能拓宽人际交往策略;只有在游戏中遭到拒绝,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让自己更有说服力。成人如果过早干预,这些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
兄弟姐们在家庭的冲突,其实是孩子们在不断的寻求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我被爱吗?是被真诚、绝对地爱着吗?我被需要吗?我有什么特别吗?我有力量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我能让别人服从我的意志吗?他能做的,为什么我不能做?他能得到的,为什么我得不到?”
因此,孩子们需要无数次通过冲突的演练来回答内心这众多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将同胞相争形象地比喻为竞争蓄杯的机会。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同胞冲突都可以被视为企图从别人的杯子里偷来东西,来蓄满自己的杯子。
抢玩具、把对方惹哭、表现得更聪明、赢得爸爸妈妈更多关注、让他挨骂等等,都是你消我长的手段。当大宝说:“你太小了,你不能跟我去。”他其实在说:“我要去加满我的杯子,没有你的份儿。”当小宝说:“妈妈,他又凶我了。”他其实在说:“请给我多一些,我的杯子比较小。”
此时,就考验我们父母怎么做了!
- 思路1 -
如果你向着任何一个孩子,或是同时呵斥两个孩子,都只会把他们杯子里的水越掏越空,他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再去为自己蓄杯。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我们的爱和关怀为他们加满杯子。不做评判者,忽略他们冲突的对错,不批评任何人。批评有时候就是强化,是鼓励他们继续冲突。而我们要更多的把孩子们搂在怀里、给他们讲故事、享受共处的温馨时光、分食孩子最喜爱的食物,如果这些最基本的方法能为他们加满杯子,那么孩子就能够自己解决剩下的问题了。
- 思路2 -
鼓励他们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是蓄杯的一个聪明方式。“我相信你们一定有办法,谁先说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一定能解决,咱们起来想想办法吧。”在增强信心的同时,他们就能开启他们创意的脑袋,自己提供解决方案了。并且,由他们自己提出的方案往往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哦!
- 思路3 -
游戏的方法也许是最新鲜也是孩子最欢迎的。科恩博士在他的《游戏力》中反复提到一个他应付孩子抢玩具的绝招:抓起他们争抢的玩具就跑,于是两个孩子就会联合起来对付他。当孩子陷入冲突时,把我们自己变成箭靶会有助于他们走出冲突。
关门冲突,另一个特别的视角来自于《教育者谬误手册》这本书。这本书的安德里亚·比朔夫认为兄弟姐妹们经常吵架,正是表明了他们相亲相爱、彼此需要,关系很好的同胞手足之间,有30%的相处时间是在争吵中度过的。除非孩子们感觉有危险,他们才会很容易地团结在一起。
如果孩子之间年龄差距不足五岁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争执,那说明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或者他们需要团结、相互支持和共同面对某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看到,遭遇巨大变故、战争、父母出走或离世,兄弟姐妹往往变得更加团结。
所以,把“冲突”当成是你二孩养育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会更坦然、平静的面对孩子们的那些争执——虽有竞争,但背后一定是浓浓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