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以前我国的宝宝是怎么喂大的?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05-07阅读:4797次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微信公众号:wtmmdxb)

「桐妈原创」以前我国的宝宝是怎么喂大的?

奶水不足(二):以前我国的宝宝是怎么喂大的?竟然是医疗和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这一喂哺后代的天然生物性行为,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以前我国的宝宝是怎么喂大的?

1

古代贵族人家请奶妈,往往是富家阔太怕辛苦,需要侍奉夫君,也需要保持身材。不过这种“社会精英”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事实上,数十年前,我们上一辈母乳喂养率也是非常高的,那时候资源匮乏,没有钱买奶粉、奶瓶、吸奶器等。配方奶是奢侈品,母乳几乎是唯一的,也是最为方便、经济的选择。在一家有许多孩子难于照看的情况下,宝宝几乎所有原因引起的哭闹,都可以拿乳头快速地安抚,因此哺乳也容易哄孩子。

我们曾祖父母多半也有好几个小孩,并没有精力在每个孩子家帮忙,也较少干扰新爸妈关于喂养、教育的看法,新爸妈独立性也较强。那时基本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带孩子,喂孩子,大家很少怀疑“母乳不足”、“母乳没有营养”等说法——用上一辈的说法,几乎是“糊里糊涂”地喂上奶,也不知道母乳好不好。

即使喂奶的新妈妈看到某些现象,心里有点儿打鼓,问问妈妈婆婆,妯娌邻居,心里就大概有个数了。比如新妈妈会问,“孩子大便怎么这些稀?有点绿,还有些块块?”“孩子怎么老要吃,总像没饱?”有过哺乳经验的人瞟一眼大便,或听到新妈妈的这类问题,很可能慢悠悠地回答,“是这样的。”(如今可没这么幸运,纯母乳喂养的人太少,没几个人认识这种古怪的大便和奇怪的现象,有些哺乳过的老人家也忘记了当初喂孩子的情形。询问医生,他们平素见到的奶粉宝宝太多,竟然也不知道这些现象!)

不过,那时候民间的确也有母乳不够一说,有的孩子喂米糊糊,有的孩子吃“百家奶”长大,也就是新妈妈或家人抱着孩子去有喂奶妈妈的邻居家里,挨家挨户讨点母乳吃(如今有些好心的妈妈,会在网上把自己多余的母乳送人或低价卖出。理论上来讲,宝宝吃“百家奶”,接受不同的人各种各样的抗体,的确可能对增加宝宝免疫力、预防各类过敏等有好处,但梧桐妈妈并不建议,因为乳母如果有传染性疾病,病毒是有可能通过母乳中传播的,尽管这个问题已经在学界争论多年,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为妙)。不过总的来说,较长时间的纯母乳喂养行为比如今普遍得多。

不仅那时的母乳喂养率要比如今高数倍不止,每个宝宝的母乳喂养时间也较长。有些缺乏知识普及的农村地区,反而非常自然地将宝宝喂到2岁以上甚至3、4岁自然离乳。

想当年,古老的、传承文化的、全民母乳的、亲密育儿的神秘的东方国家,让当时在美国不遗余力推行母乳喂养的西尔斯夫妇很是向往和推崇。

2

如今,我们国家人民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知识”普及越来越“给力”,人民的荷包越发鼓鼓囊囊。反而,这非常自然的母乳喂养行为,开始受到诸多干扰和挑战,步入西方国家“后尘”。

10余年前梧桐妈妈上大学时,看到我国权威儿科教材上写到“母乳至1岁左右所含成分多是脂肪,没有太多营养”。当时没有深究,只是作为一个医学生把它当知识点备考,牢牢地记住了这件事。跟着老师出门诊,当妈妈们问道:“吃母乳到啥时候比较合理?”我也会有理有据地拿出课本的知识,劝她们早点儿断奶。如今作为一个妈妈,恶补了婴儿喂养的相关知识后,对当年的出于一片好心的“行径”,十分歉疚和懊悔。要知道,在国外的医学院,母乳喂哺相关知识是有专门的课程传授的,医院里还有专门的“哺乳门诊”。而我们当年从没听说过这类课程,更别说上课了,压根儿没想过喂奶这种猫狗都会做的事,还需要专门的学习(医疗界各科,经常也是“隔行如隔山”)。

不过,从这件小事情,梧桐妈妈感到细思极恐——课本一代代地这么写下来,“洗”了一代代医务人员的“脑”,再一番好意地将这陈旧又糟粕的知识,一代代广泛地传播开来。还有什么能比医务人员医疗权威性更高的呢?百姓把这些谬论奉为真理,大肆传播,也在情理之中啊!

于是,医务人员经常说,母乳超过一岁没营养了;医务人员还说,刚出生妈妈没奶,剖宫产妈妈下奶更慢,要喂奶粉促进排胎粪,喂糖预防低血糖,防治黄疸,要喂水促消化、防便秘、排黄疸;医务人员常说,因为人种缘故,在我国母乳不足的情形很常见,需要根据一些所谓的“症状”判断(具体见下述),及时添加奶粉,避免影响孩子生长和智力发育……

医务人员非常谨小慎微,有点儿大小毛病都拿奶粉保驾,早产儿没力气吃母乳,得吃专门的早产儿奶粉;母乳性腹泻的宝宝得吃药治腹泻,不然就是乳糖不耐受,换吃无乳糖腹泻奶粉;黄疸要喂奶粉,妈妈用药要喂奶粉,心肺疾病没力气吃奶要喂奶粉,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妈妈得喂奶粉,妈妈乳腺炎要停喂母乳打针、孩子喂奶粉,宝宝瘦些要喂奶粉,宝宝睡得少些要喂奶粉……

奶粉、奶粉、奶粉……权威课本里到处见到奶粉的端倪,医务人员谨慎起见,常将奶粉挂在嘴边。还有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情况主动给孩子喂奶粉、喂糖、喂水、喂药。奶粉装进奶瓶,知根知底,喂了多半没事;母乳不知道吃进去多少,喂的情况如何,妈妈个体差异又大,鼓励母乳,没喂奶粉,万一饿坏孩子,家里人投诉,可就麻烦大了。曾经有过私立的妇儿医院,推行母乳喂养,不让喂奶粉。结果有一家人等孩子出来,光喂水,不喂奶,干等母乳下来,奶粉又没吃上,孩子嗓子都哭哑了,3天后,孩子竟然死了(推测是大量喂水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造成大脑损伤,脏器负荷过重)……家里人投诉,认为医生误导新妈妈把婴儿活活饿死的,当时赔了个天文数字。引此为鉴,从那以后,那家医院乃至很多妇儿医院,再也不敢让新妈妈们只喂奶而不喂奶粉了,甚至主动提供奶粉供新妈妈使用。

这事儿,还真别只怪婆婆妈妈们老是怂恿新妈妈喂奶粉。原来他们那臆想的、乱七八糟的喂奶知识,很多还真有过“权威”出处啊!

医务人员的权威性,给母乳喂养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不可磨灭,十分深远。还有些我们国家最好的医生写的育儿书,也会将这些课本里的陈词滥调写进去,产生惊人的、可怕的影响。当年我同事就拿着这样的书籍,言之凿凿、好心好意地向我“科普”。近年来,民间出现了一些推崇母乳喂养的组织,还有催乳师、哺乳指导,这参差不齐的“野路子”,怎么能撼动医务人员权威?他们寥寥数语,就能将这些好不容易灌输进新妈妈脑袋里的知识一扫而空!

梧桐妈妈自己住院时,当一些医生、护士亲切、殷勤地,非常负责地反复叮嘱我“要喂奶粉、喂水、喂糖、喂益生菌,否则会饿坏孩子,黄疸加重”的时候,即使有医学知识,心里还不是会抖上几抖,一瞬间很有些害怕?当一些主张早期母乳喂养的医护人员跟另一些主张喂奶粉的医护人员意见不一致,心里又抖上几抖,都代表“阅娃无数”、“阅妈无数”的权威专家,该听谁的好?一瞬间很是惶惑不安!“停喂母乳”、“添加配方奶”的“医嘱”,医务人员说起来容易,想喂奶的新妈妈做起来可真心困难!焦虑的家人在一旁听到,又该如何是好?医生好心好意几句叮嘱完了,潇洒地扬长而去,一家人马上关起门来鸡飞狗跳,这状况还得持续几天、几周、几月甚至一两年,他会知晓这后果吗?

细思极恐,我自己还学医的呢,都摇摆不定,吓得够呛,普通百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说实话,梧桐妈妈也是因为这些个人经历,才决定做普及母乳及养育常识的事。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同样的工作,但我自己本身就是医务人员,可能看问题的角度和知识深度是不同的。)

随便什么风吹草动,以防万一,百姓们很听话地添了奶粉,本只想暂时添一添,等孩子一切正常了,再给他吃母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结果通常有两个:其一,奶粉越添越多,母乳真的越来越不够吃;其二,妈妈没两天变得上乳腺炎,只好不喂奶去打吊瓶,等烧退了,母乳也差不多没了,要么长个大脓肿把皮肤都烂透了,不断奶根本没法治疗(详见“乳腺炎”相关章节)。一步错,步步错,妈妈们越发“被没奶”,宝宝们很快“被断奶”。妈妈们好不容易喂到几个月,又因为这老掉牙的旧知识,或风吹草动芝麻大点儿事给建议断了奶。

于是,在这个高速进步、惶惑又有些焦虑的时代,还有些怪现象:过去一、二十年,越有文化、条件越好、有工作的新妈妈,母乳喂养率越低!她们有更多渠道知晓这些不靠谱的知识,采取相应的、不靠谱的措施!不过,近年来,了解新知识的妈妈们越来越多,母乳喂养率有些好转的苗头,知识水平较低的新妈妈,受各种因素影响,母乳喂养率还在持续下降。

看到这儿,你肯定对医务人员恨得牙痒痒。都怪这破医生,害得我的宝宝没奶吃!给我添这么多麻烦,追奶多么辛苦!也很疑惑,梧桐妈妈,你这么“自黑”,“黑同行”,连顶级医院和曾经的经典教材都敢“黑”一把,好不好呢?

其实,医疗和哺乳乃至婴幼儿的常规养育,某种程度是两码事。医生和妈妈,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医生怕出问题,“宁肯错杀一千,不肯放走一个”,何况添点儿这个那个,可能有好处,好像没坏处,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事儿。而妈妈们却是想喂上奶的,折腾点儿这个那个,麻烦真不是一两点儿。医生拿着当年最权威的医学知识教导你,真的也是为你好,并不涉及什么利益。如果你不相信,从图书馆借几本老版教材看看就明白了,这写教材的人,故意胡说八道坑人,做什么呢?他们饱读当下最时髦的文献,呕心沥血、披星戴月地著书,还经过严格的审核,很不容易啊!虽然关于正常孩子的基本养育问题、不涉及疾病的部分写得有些瑕疵,可是治疗疾病方面,足以引领权威,很少人能企及!很多医生自己还是破知识的受害者呢,你也可以打听打听,这能亲自长时间喂奶的医护人员,比例又有多少呢?他们是如此忙碌,根本没空长时间、熬夜喂孩子……

在国外,医学院开设了“泌乳”专业课程,医学生需要完成这个课时,我们国家是没有的,也没重视(我们开设了“中医”课程,国外也是没有的,laugh~)。医生都会想当然想,喂奶动物都会,人还能不会吗(梧桐妈妈当时也是这样想的呀)?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现象,多数医生并不比你我理解得更多,他们第一反应都是疾病的情况,想用奶粉和药解决(在国外,奶粉是在药店卖的,其实也是一种“药”,特殊情况下才用,也有副作用,没问题是不能乱吃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归根结底,人类的研究,还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每个阶段都有局限性,不可盲从。人类文明越发达,有时候越偏离自然,反而让人束手束脚。很多研究,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我们发现,人类经常是自己给自己发明新玩意,然后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我想只有人类这个聪明又怪异的物种,会发明吃别的物种的奶养孩子,不断的研究完善动物奶产品,刚出生就给孩子喂水喂糖吃药,会定时定点儿刻意断奶而不是自然离乳,再回头不断地研究证实自己的奶比动物奶更适合自家孩子,一开始吃母乳就够了,母乳吃久一点身体、心理有好处……在动物们看来,真是挺荒唐的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一研究,动物就发笑”。真有病还得及时治疗,没病别跟着“以防万一”,瞎凑热闹。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跟我当年一样,产生深深的不安全感。医生不能全信,“科学”不能全信,书籍、文献、公众号不能全信,我还没告诉你有关婴幼儿的循证医学数据都不能盲从(以后我会专门撰文讲述),我们还能信奉什么,遵循什么养孩子?

也许没有标准答案。梧桐妈妈也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并不敢自诩掌握真理、无所不能。我找来的资料,以及阅读这些资料产生的个人观点,都仅供你参考(不过请你相信,知识来源是权威的。多半来自国际母乳协会、美国儿科学会、世界卫生组织、加拿大和香港卫生署等网站和著书,还有西尔斯夫妇的文章,以及海量文献)。不过,有件事情还是明确的,顺应自然的生物性行为,多半是有道理的。当你阅读到一些养育知识,很疑惑它的可信度、可操作性如何,想想猫猫狗狗、原始人怎么做,很多都能理解和初步判断了,再试着实践一下,更能佐证这种判断。当然,下决定实践之前,一定要谨慎评估。

梧桐妈妈曾经说过,最会养孩子的,要么是知识最丰富的,要么是一无所知的。最怕那种知道一点儿的。所以,要么多了解些最前沿的养育知识,让自己成为“渊博”的妈妈,也挺有成就感;要么,把自己当成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动物妈妈,遵循自己的内心,给孩子乳房、陪伴和爱吧。

3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近年来祖国的开放,我国跟世界的交流往来增多,华裔占据国外20%左右的人口。他们的饮食结构跟我们差别并不大,而经受过西方思想教育冲击的他们,母乳喂养率跟土生土长的“洋人”基本一致(西方人做了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宣教,各民族、人种的母乳喂养率趋于一致)。

也许你还会追问,“他们也吃西餐了,后代人种是有变化的。”那日本人呢?他们既尊重传统,又接受西方知识和思想,信奉少吃多餐,饮食结构相对均衡,母乳喂养率也是相当高的。你仍然很纠结,“明治维新时期,政府让牛奶普及到各家各户,意在增强人民体质,从那以后,小日本儿都长大高个儿,营养好了奶水肯定好些,毕竟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嘛!”

只是,在如今生活富足的年代,相比其他国家,我们跟他们的进食方式、内容、水准等,还是比较类似的。我国人民喝牛奶的几率越来越高,不仅“吃奶补奶”,还吃大鱼大肉,坐月子的妇女要比此刻的洋人吃的好太多,母乳喂哺率却越来越低,怎么说?显然新妈妈经常喝牛奶,大量“进补”,除了给自己贴一身膘,并没发现多少明确影响奶量的证据。

也有你还是不认同,“我们祖先就是吃菜多,体质不如外国人,现在生活好了,遗传还在那里呀。”可是我们那吃菜的祖先,饥一顿饱一顿,有口肉吃都欢天喜地,绝大多数孩子还不是被母乳喂大了?

你可能还是有顾虑。“看我们亚洲人这么瘦小,是不是吃菜多,吃荤食少,即使有奶质量也不怎么好呢。过去的人生活没现在这个条件,稀里糊涂喂孩子,也不知道好不好。现在我们生活好了,有条件添奶粉,孩子睡得好点,长得胖点,干嘛不添呢?非要孩子饿得哇哇哭,卖力吸奶才好?”

可是你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生产牛奶的牛,吃的可是草啊!有时还得吃不新鲜的干草。我们吃得再怎么不好,至少也有新鲜的、品种丰富的瓜果蔬菜呢!这么看来,牛产的奶,一定比人产的奶好?我们自个儿喂不好孩子,孩子又饿又累,妈妈宝宝都“吃力不讨好”,非要让别的物种来帮忙把孩子喂饱喂好?这事怎么看都有点儿荒唐呀。

饮食和人种,对奶水质量到底有多大影响?较真的西方人,还真对此做过研究。当年非洲闹自然灾害和饥荒的时候,欧美国际救援组织来到当地支援,发现当地人的哺乳知识也非常欠缺——人都吃不饱,哪儿来的奶让孩子吃饱呢?这个说法看上去非常有道理,当然那时母乳喂养率是相当低的。

国际救援组织成员,当然很希望妈妈们能喂母乳。因为处理这些没奶吃、爱生病的小婴儿很棘手,也很花钱、花人手、耗费物资。于是他们真的将这些食不果腹的新妈妈的奶水送去化验。结果发现她们不仅奶量足够,成分还跟西方发达国家新妈妈奶水大同小异,只是后奶中脂肪成分减少得较为明显,孩子的确更容易饿。于是他们鼓励当地人进行母乳喂养。结果吃母乳的孩子明显长得更好,没太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形(生命是如此奇特,营养缺乏的情形下,妈妈的身体会优先将最好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供给给宝宝),而且至少减少了66%以上新生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

所以,只要新妈妈没饿到只能吃土的地步,奶水是不会不够吃的,多半也不会让孩子营养不良。由此,人种不同的说法不攻自破。

其实,怀疑人种区别对奶量和奶水质量有影响,这事怎么看都有些荒唐。我们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怎会在数十年间经济高速发展、大量人口营养过剩的当代,陡然人种退化或变异,大量新妈妈母乳不足、营养不够呢?而同样属于黄色人种的华裔和日本人,母乳喂养率跟白种人基本相同。我们跟白人和黑人的物种差别,一定不会比跟黑猩猩的差别大;我们饮食结构的区别,也不会比跟猴子的区别大。其实,人类和猿类,在母乳喂养的各个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迄今为止也没有观察到,有哪一种野生哺乳动物大量存在母乳不足的现象,其后代是需要额外吃另一种野生动物的奶来维持生存的。

那么,世界上真的有奶水不足的妈妈吗?所占比例又有多少呢?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戳文章末尾“阅读原文链接,也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桐妈原创」以前我国的宝宝是怎么喂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