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对,为啥你却做不到不吼不叫?

作者:60分妈妈月华 05-26阅读:3212次

明知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对,为啥你却做不到不吼不叫?

“小西,9点半了,要睡觉了。”小西妈温柔地说。

她的催促小西就像没听见一样,头也不抬地继续玩着玩具。

5分钟过去了,小西妈抬眼发现他还坐在原地,玩具铺满整个房间。不由得提高分贝,“小西,妈妈叫你收拾玩具睡觉,听见了吗?”

……

等了一会,小朋友没有任何反应。

小西妈走到他身边,感觉胸口有一团火被点燃。“我不能轻易冲孩子发火!”理智控制住了她。她强压下心中的愤怒,和颜悦色的说:“宝宝,睡觉时间到了,我们赶紧把玩具收好了去睡觉吧!”

“我不,我要再玩一会!”小西终于有了回应。

小西妈抬眼看了看时间,用商量的语气说:“现在是9点35,那我们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哦!可以吗?”

“好!”小西爽快地答应了。

10分钟过去了,小西妈如约让小西收玩具。但小西却说:“你骗人,我根本没有玩到10分钟,我要再玩一会。”

怒火再一次腾地燃起来,小西妈硬生生地把它压抑下去,故作微笑:“小西, 10分钟已经到了,你看你前面是9点35开始计时的,现在9点45了,刚好10分钟,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要睡觉了。”

“我不,我不,你骗人,我要玩。”她的妥协孩子半点不领情,还大叫起来。

“时间到了,不能玩了。”小西妈耐着性子继续解释着。

“我不睡,我要玩!”听着孩子无理的吼叫,你再强压住心里的怒火。提高分贝,咬牙切齿地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时间已经到了,要睡觉了。赶紧把玩具给我收好,去睡觉!”

孩子一动也不动,继续大叫着。

“轰……”小西妈彻底爆了,大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赶紧给我收了去睡觉。如果不马上收,你今天就别睡了。”

看着妈妈暴怒的样子,小西委屈地哭起来,小西妈更生气了,大喊:“哭什么哭?你还委屈?叫你半天也没动静,还敢给我哭。有胆再哭一声看看?看我怎么收拾你,今天非把你这烂脾气憋过来不可……”

小西更大声的哭起来,小西妈怒目圆睁,一把揪住小西,一只手指着他,恶狠狠地说:“给我闭嘴,不许哭!”

正哭得起劲的小西压根没有反应。小西妈忍不住,狠狠地一巴掌拍在小西的屁股上。“你还哭,再哭一声试试。”

看着妈妈高举的巴掌,小西不敢再大哭出声,一边抱紧妈妈,一边默默地抽泣着。小西妈使劲甩了几下,想把他甩开,但是小西抱得更紧了。

看着小西哭得满脸眼泪,鼻涕稀里哗啦的样子,小西妈瞬间从愤怒中清醒过来,觉得又羞愧又自责,她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模式已经成为她和小西互动的主要模式之一。动不动她就会冲着小西大吼大叫,吼叫完又会痛苦、自责。她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情绪管理尤其是处理愤怒的方法,但是效果都不大,事到临头,自己的情绪往往像不受控制一样,如洪水般倾斜出来。她不知道要怎么办,无力感与自责、愧疚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2

当妈后,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在管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大吼大叫,狂暴的妈妈。狂暴之后,就是痛苦与自责。

为了消除怒吼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多妈妈开始学习情绪管理的课程,想寻求更加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很多方法刚开始很有用,可以适当控制住脾气。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耐不住性子,越来越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很多时候,费尽心思,也会在最后一刻破功。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看愤怒的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很多人觉得所有的愤怒、不满都是由孩子引发的,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按时睡觉、不好好吃饭、不认真做作业……导致的。

所以在处理情绪的时候,大家更习惯寻找方法,想用更有效的手段来处理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控制愤怒。

这样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看到了引发愤怒的问题,而没有处理到情绪本身。

其实,在愤怒背后,隐藏了许多复杂的情绪。

首先,大吼大叫是你最熟悉的处理愤怒的模式。你的父母在你小时候不听话时,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你。

当你不听话的时候,当你不好好吃饭、不按时睡觉、不认真学习时,你的父母就是用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模式与场景不断地循环出现,你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早已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

当孩子出生后,那些熟悉的场景会让你唤醒那些被压抑住的记忆,曾经那些熟悉的处理模式会第一时间占据你的所有记忆。你的大脑神经早已建立了一条最便捷的通路,所以,不需要任何思索,你就直接用大吼大叫这种最熟悉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也是对自己从小命运的重复。

其次,在愤怒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深深的无力感。

每一个妈妈,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自己这么努力、这么用心,这么勤奋的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内心那么多不满,都努力压抑下去,拼命控制自己的脾气,拼命让自己不发火,都是因为打心眼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好妈妈,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

但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会让妈妈认识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居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你这些坏行为,就是在否定我的努力!蔑视我,伤害我!”

这个事实让你害怕、愤怒、抓狂。明明自己都那么努力了,却得不到肯定。所以孩子不好的行为背后,是对“我是一个好妈妈”的否定。

表面上,你骂的是孩子,实际上,确实内在那个不够好的自己。那个从小被你父母谩骂、殴打、压抑的自己。那个拼尽全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让他们开心的自己。

你从孩子身上更深刻的看到这一切。孩子好,你就好。孩子不好,就是你做的不好。所以,你真正不爽的是自己。

经由打骂,你发泄了对自己的不满,表达了对自己的痛苦、愤怒。

但是,情绪发泄过后,暴风雨过后,你发现,你把所有对自己的愤怒,发泄给了无辜的孩子。这时,你开始自责。你的自责是因为潜意识认识到你的愤怒找错了发泄口。你要发泄的对象明明是小时候那个不争气的自己,最后承受你愤怒的却是你的孩子!

这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新的情绪模式:孩子不听话——愤怒——大吼大叫——痛苦——自责。

在心理学中,当我们的身体层面或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叫胜肽。胜肽会随着血液跑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被细胞周围的上千个感应器接受,久而久之,感应器会对某种胜肽有特定的胃口,会产生特定的饥饿感。每到一定时间,这些细胞就需要通过一些熟悉的场景唤醒你,让你去喂养他们。

大吼大叫、生气也是一种特定的胜肽。当你习惯吼叫之后,这种胜肽会成为你熟悉的模式。

如果你很久不生气,你的细胞就会让你有生理需求想去发脾气。而一旦你习惯性大吼大叫之后,这条神经网络会越来越粗壮,越来越发达,饿得越快,你发脾气的频率就越高。你越痛苦,越容易发火。发完火以后越是后悔,自责,下次对孩子发火的概率就越大。

3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处理这一切的情绪呢?

当然有。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情绪。刚开始你觉得自己冲孩子发火,动手打她都是为了她好。这是不知不觉的,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无法掌控自己。

只有把无意识化为意识,看到并观察它,接纳它,情绪才可能被处理掉。当你在情绪爆发的一瞬间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即使你还是免不了对孩子发火,但是至少有了一部分的察觉,可以收回一部分的暴怒情绪。

慢慢的,当你可以在情绪即将爆发的那一瞬间看到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念头。你试着从孩子身边走开,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去发泄自己的愤怒。

愤怒的情绪需要发泄出来,发泄过后才更容易被接纳。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房间,关上门,用一个不影响他人的方法把愤怒的情绪释放出来,撕纸、打靠枕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愤怒释放后,就是该面对并接受它的时候了。及时提醒自己:是我需要转身面对的时候了!不管你内心是什么样的情绪,你都可以做几个深呼吸,静静的与你的思想在一起,像一个无辜的旁观者似的,听听大脑里的各种声音,同时,感受一下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然后,把你的呼吸导向那个不舒服的部位,观察它、观照它,全然的去经历它,不要抗拒。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的内心可能会害怕,甚至会找各种理由逃避,勇敢面对,只要一分钟,你就会发现感觉已经开始改变了。慢慢的,你会感觉到他们的离开。因为情绪就是这样,它们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接纳,当你面对并接纳他们的时候,也是它们离开的时候。

这个情绪的处理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因为你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跟了你几十年,是你从小到大的行为处理模式,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改变?所以不要难过,也不要着急。不愧疚的去体会发火时自己的情绪变化,在接纳自己的情绪中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才可能实现。

其次,放下对“好妈妈”的执念。小时候,我们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孩子,长大后,我们又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妈妈。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但现实却是,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放下对“好妈妈”的执念,接纳孩子好与不好与你这个妈妈是否认真负责没有关系。当你从好妈妈的执念中抽离出来后,你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脆弱,不再坚定认为好妈妈就不应该在教育孩子中犯错,你的愧疚感和无力感会消失。

第三,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大人处理问题的态度是简单而粗暴的。要么讲道理,要么发脾气。其实在这两种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有趣并有效的方法。

通过亲子间的游戏互动、看绘本、角色扮演等方式,都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尤其游戏互动,是非常有效的改善孩子行为的方法。

就比如小西妈,如果她能用更多的方法让小西把注意力从游戏中抽离出来,让睡觉变得有趣,小西就不会抗拒睡觉了。

比如,在第一次提醒时,她可以告诉小西,快点收玩具,收好了妈妈陪你讲睡前故事咯!或者更好玩一点,拿一个小西的玩偶,用玩偶的说话声音说:小西,我们要去睡觉了。我先去房间躲起来,你一会收好玩具来找我哦!小西也会被吸引。

即使在小西开始发脾气时,妈妈如果能用游戏的方法来处理,有时候,只是把声音变得幽默一点,孩子的态度都会不一样,紧张的情绪也会迅速缓解。大家可以看看《游戏力》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切实可操作的游戏方法。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妈妈,也可以看看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游戏与理智》这本书,内容相对专业,但是介绍了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

当用游戏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时,生活会轻松很多。你也会更轻易告别大吼大叫的模式哦!

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大吼大叫不可怕,行为模式不改变才真的可怕!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更多亲子教育内容,小儿推拿内容,儿童阅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60分妈妈月华,ID:liushifenmama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