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玩耍中打人,不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如何解决?

作者:亲子沟通如何说 05-27阅读:2906次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有样学样!

作者:Daisy

为什么玩耍中打人,不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如何解决?

周末时,我带着儿子在家门口的广场玩,孩子们欢声笑语,一派喜乐祥和的氛围。儿子也撒开欢,挣脱开我的臂膀,跑去寻找他的伙伴们。不一会来了个“小淘气”,这个孩子“杀气冲冲”,他冲到儿子他们那群小朋友堆里,见着谁手里有玩具就抢,不然就是这个人拍一把,那个人扯一下。旁边的家长们都待不住了,默默地靠近些并护住自己的孩子。就在一个孩子的脑袋被这个“小淘气”拍了一巴掌开始哇哇大哭之后,“小淘气”的姥姥才满脸歉意地出现了,一边向孩子的家长赔不是,一边抬起手“啪”地朝“小淘气”的身上拍过去。“小淘气”倒是身手十分敏捷,快速地躲闪开来。渐渐地,这群小朋友一个个地都离开了,我也准备带着儿子换一个地方。这个孩子在家里一定不会很有界限感。

就在这时,“小淘气”的姥姥和妈妈带着他经过我身边,我竟然听见那个妈妈小声对姥姥说:“妈,你别管他,随他去嘛。”孩子家长的表达,令人哑然无语。姥姥下意识拍打孩子的行为表明,可能在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的时候,经常会第一反应用“打”的方式处理。尽管可能不使劲,但是却作为一种威慑孩子的行为一直存在着,令孩子望而生畏。孩子有样学样,一定是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另外,这个孩子的行为可能多是没有界限和不受管辖的,从妈妈的言语便能窥之一二。姥姥上来给小朋友赔礼道歉,妈妈竟还不以为然,依然告诉姥姥不必限制孩子。

为什么玩耍中打人,不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如何解决?

那么,负责任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一定会在发现不当行为时,第一时间就把他抱离现场,同时严肃而简洁地告诉他:“不可以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若遇到孩子情绪爆发,要紧紧地抱着他、陪伴他,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我把你抱开你觉得很生气。你想哭的话可以哭一会,我陪着你。”待孩子情绪有所缓和,我会给他选择:“如果宝宝还想去和小朋友玩,就不能再打人,不然妈妈看见一定会带你回家。”如果孩子还发生同样的行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带他离开。同样的场景,我都按同样的方式处理,几次下来孩子便能很好地遵守规则(这里务必注意,家长的规则绝不能变来变去)。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会一次又一次试探父母,然后找到父母的底线在哪里。

为什么玩耍中打人,不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如何解决?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曾将父母分成四种类型,即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很明显,“小淘气”的妈妈就属于“放任型”家长,她无原则、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和行为,却缺乏对其的限制和指导,似乎让孩子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就认为是给了孩子爱和自由,父母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而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消极情绪,当情绪爆发时,被情绪所控制,恣意妄为、无所顾忌,甚至会产生一系列过激的超越原则和底线的行为。

约翰·戈特曼博士倡导家长成为孩子情绪管理的导师,在无条件接纳孩子情绪和感受的同时,并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另外,家长在处理自身情绪时,也会给予孩子榜样的效力。原生家庭中父母相处模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并成为他处理问题的惯有模式,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因此家长的作用绝不容忽视,宽松自由的养育环境并不意味着纵容和宠溺。家长需要拿捏好分寸,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情绪健全的社会人!

作者Daisy,家有可爱男宝一枚,是一个在育儿道路上努力学习和汲取的妈妈,亲力亲为实践亲子沟通,希望未来能尽一己之力影响身边更多的爸爸妈妈。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