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所有的家长都会在孩子的某一阶段困惑,孩子被打了,要不要教他打回去?
我还没孩子的时候,心疼我侄女心疼的不得了,她刚一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因为担心她比同班的小朋友小几个月,会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掉过眼泪。我担心她受欺负,还曾问过她,“在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这样的话,而且亲口告诉过她,“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
现在想来,我很无知。我问“有没有人欺负你”这句话,等同于给她心理暗示,小朋友之间的肢体接触就是欺负,她听了之后可能对小朋友之间的合理冲撞心生恐惧,面对真正的被打可能更加不敢反抗。
有小朋友欺负她,“打回去”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更不是最好的方法。
如今我有了孩子,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孩子相处过程中的真相,我再也不说“打回去”这样的话。
首先,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儿子力气大,打回去保不齐给人打伤了。我家不是土豪,赔不起钱,我脸皮也薄,赔不起“不是”。
其次,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分很多种。三岁以内的孩子的“打”,几乎都是无主观恶意的,他们可能是好奇,可能是想和你家孩子一起玩,也可能是单纯只想丢个玩具,只是不小心丢到了你家孩子身上。
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对动手的孩子说“不可以”,这是很关键的一点,看护者必须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规则。“不可以打人”是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重要规则。
而对于被动手的那个孩子,如果他受到了惊吓,要抱在怀里,给予安抚,如果他根本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可以不用作为,不管怎样,家长都不需要再用紧张的查看孩子是否受伤和大声斥责动手的孩子这样夸张的言行来惊吓他。
即便真的有恶意欺负别人的小朋友,对付他的方法也有好几种。
第一种方法,告诉老师。对于小朋友而言,“告诉老师”这句话是有威慑力的,告诉老师之后,老师也会对打人的孩子批评教育。但这个方法不能单一频繁使用,一是威慑力会减弱,二是久而久之孩子变成了“告状精”,反而不会自己应付场面。
第二种方法,就是教孩子自己应付了。双手叉腰,怒目直视,大声喊:“不许欺负我!”这个需要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会增加很多勇气。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可以试着练一下。
第三种办法对付屡教不改的打人的小孩有用,就是冷落他。这个方法看起来很扯,跟他说“不跟你玩了”,这是懦弱的表现吧?这不是教孩子逃避现实吗?其实不然,别忘了,对方只是个孩子,不跟他玩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惩罚。
如果他被强调“你打人,不跟你玩”的次数多了,他自己能感觉到被排斥,被排斥的滋味不好受,他这时候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行为适应“小集体”的准则,极力融入“小集体”了。
我也有看过有位爸爸撰文,说他教孩子打回去。我不太苟同他的“打回去”,不过,看起来他简单粗暴的教孩子“以暴制暴”,但其实,他客观的分析了自己家孩子的性格,也跟孩子一起分析了当时的事件,还有对方小孩的行为背后的意图。
他没有简单的一句“你给我打回去”来应付孩子,而是和孩子聊了很多,像个老朋友一样从旁出主意。我对他的这个态度还是很赞赏的。
生活中见过一部分的家长,一旦孩子和小伙伴之间出现了问题。家长并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的恨铁不成钢,咬牙切齿,一会儿骂对方可恶,没教养,一会儿又嫌弃自己家孩子没本事。
“你怎么这么没本事,怎么这么胆小!”
“他打你,你不会打他?”
“就他长手了,你没长手?”
……
我们教养孩子,不只是“养”,还有“教”,“教”也不是随口那么几句激将的话,孩子的勇气和智慧就来了的。我们提倡“蹲下来”,蹲下来真正的含义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了解孩子的想法,陪他一起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在要不要打回去的问题上,我主张,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遇到情况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应该去细致的了解经过,聆听孩子的想法,不鼓励他作恶,也不要强制他勇敢。
陪他应对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不管事情是怎样的,爸爸妈妈和我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心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