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开始学会掌握一定的行为技能

作者:孕婴宝典 05-29阅读:4073次

将孩子面朝下趴在床上,利用发生玩具左右逗弄他,观察他是否会翻回仰卧姿势,这样的动作大约在出生后2-4个月之内就会出现,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在这段期间内做出动作,至少,转头时重心的不平衡就会让孩子翻回仰卧,经由这样重复的练习,孩子的肌肉力量与控制能力自然建立,让身体可以顺利转换姿势。而要孩子能够从躺着转换成趴着,这需要更多的能力配合,包括感觉统合能力,让身体与四肢取得协调,加上力量的建立与平衡能力的提升,孩子才能够顺利转换姿势成为趴姿。一般来说,能够从仰卧转换到俯卧,约在4-6个月会发展出来,然而孩子的个别差异,加上近来孩子的营养丰盛,似乎有提早的趋势。

孩子提早发展出动作,爸妈固然高兴,但是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优异表现而到处「献宝」,以免造成孩子尚未发育完全的骨骼与肌肉受到伤害。如果孩子超过六个月还不会翻身该怎么办?以往的医学观念则会希望父母再多做观察,过三个月再看医生就可以,但是现在家庭孩子少,每一个都是宝,因此建议以5个月为一个观察时刻,如果孩子满5个月还不会翻身,爸妈应该积极带领孩子翻身动作,练习一个月后,也就是到了孩子满六个月,如果翻身的动作完全没有出现,则需要幼儿发展专业的协助,现在已经不是「大鸡慢啼」的时代,我们总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点」,帮助孩子练习翻身的游戏如下:

当孩子躺在床上时,爸妈可以在孩子的耳边呼唤他,或是利用可以发出声响的玩具来吸引他,先让孩子转头注意到玩具,接着带领她的手来拿玩具,这时候,孩子的上半身应该已经翻向一边,这时候可以轻轻推动孩子的脚,让孩子产生动作翻过身来。经过几次练习,孩子应将可以自行翻身,练习的时候必须注意孩子的颈部,以免颈部无法支撑头部而造成伤害,要提醒爸妈必须支撑孩子的头部!

当宝宝长到 4~7 个月的时候,除了吃饱、睡足这类最基本的需求之外,更需要得到家人足够的关注。同时,宝宝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外面的世界,需要在大人的帮助下探索外界的事物。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4~7 个月宝宝的身体功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爸妈又需要给予哪些特殊的照护。

吃手的乐趣无限

4~7 个月宝宝,手的精细动作快速发展,逐渐掌握抓、取等技能,这一阶段他们喜欢通过手和嘴来探索外界的事物。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由此而生——宝宝吃手。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宝宝吃手,到底该不该阻止呢?」

丁妈的建议是:宝宝吃手有利弊,爸妈们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宝宝吃手有哪些好处?

宝宝能主动把手准确地放进嘴里,是依靠了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协调配合才得以完成的,对小宝宝来说这是值得开心的进步。

吃手可以使宝宝的口腔获得感觉的刺激,促进其大脑发育,让宝宝更聪明。同时,宝宝吃手可以得到自我的安抚,就像成人也可能用抖腿、手里捏东西等方式来应对焦虑情绪一样,婴儿吃手也是其应对情绪的一种方式。

宝宝吃手可能带来的哪些弊端?

①卫生问题:如果手不干净,细菌会进入口腔,增加感染的风险;

②生理问题:如果吃手的情况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手指破皮、变形,长期还可能影响牙齿发育;

③社会问题:比较大的孩子如果还继续吃手,可能会不利于孩子的社交发展。

宝宝吃手该怎么处理?

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吃手,并没有伤到自己,别的小朋友、幼儿园老师等也能接受宝宝的这个习惯,家长就没必要特意制止,因为越是制止孩子,越会强化孩子吃手的行为。

但如果吃手带来的弊端比较明显时,家长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来改变了。比如,注意保持宝宝的手卫生、用安抚奶嘴替代、商量一个不吃手的暗语等。

养成睡眠习惯的黄金期

在宝宝 6 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培养宝宝的睡眠习惯,让他学着自己入睡,并可以尝试开始断夜奶。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一般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固定活动帮助入睡

帮宝宝建立相对固定的醒睡时间,每天到了固定的睡觉时间,可以采取一些列固定的活动,比如洗澡、换尿不湿、喝奶,用哼歌或轻拍等手段哄宝宝到有些迷糊的时候,就把他放到床上,继续给他哼歌或者轻拍,让他自行入睡。

2. 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证室内温度合适、空气流通、安静不吵闹,注意不要给孩子盖的或者穿的太多。

在天气比较冷,室内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1 岁以内的小宝宝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平均厚度的衣服,1 岁以上可以参照大人穿衣。在睡觉时可以给宝宝穿睡衣,套上保暖系数合适的睡袋,不需要给宝宝穿着棉衣睡觉。

3. 帮助孩子分辨昼夜

睡觉的地方,昼夜的光线要有明显区分。

白天保证光线充足,小睡也不需要完全遮光、也不需要刻意制造完全安静环境;晚上要及时关灯,或者调暗灯光,让孩子感觉睡觉时间到了。

4. 临睡前别太兴奋

临睡前不要让孩子玩得过度兴奋或者过于疲劳,过于劳累,孩子反而会更难入睡,在入眠的过程中常常很难安抚,越困越哭闹,哄睡难度大大增加。

5. 别轻易抱起来 / 喂夜奶

夜间如果孩子出现「醒来」的迹象,可以先尝试轻拍、抚摸等安抚措施,尽量避免孩子一醒就马上抱哄或喂夜奶。

如果重复几次,孩子仍旧不能停止哭闹,要关注孩子是否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必要时,仍可以通过抱哄或喂奶来进行安抚,毕竟断夜奶是一个长期工程,可以允许宝宝偶尔的反复

宝宝3个月翻身、6个月坐立、7个月滚动、8个月爬行、9个月站立、1周岁左右行走,总结起来就是“3翻6坐、7滚8爬、9立1周走”。这些俗语很多妈妈也都是知道的,宝宝到了一定时期就会开始学会掌握一定的行为技能。不过,爸妈知道不?宝宝其实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6个“能力”,这是健康宝宝的特征哦!

1、觅食反射

当大人用手指去触碰宝宝嘴角或者脸颊的时候,宝宝会转头张嘴去寻找手指,企图含在嘴里。这种行为反射在宝宝刚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般在孩子满月以后,这种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一直持续到3个月以后逐渐消失。

2、抓握反射

宝宝躺着的时候,大人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宝宝手心,他会条件反射的握住大人手指。这种行为也是宝宝刚出生就有的,而且非常明显,在2个月左右变弱,4-6个月的时候开始消失,并且宝宝开始学习更加精细的手部动作。

3、吮吸反射

当宝宝在饥饿状态时,妈妈把乳头或者手指放在宝宝嘴里,宝宝会自觉的发出吮吸动作。不过如果是在宝宝已经吃饱的情况下做这种检测,可能就不容易引出吮吸反射了。这种反射行为也是一出生就伴随宝宝的,在4个月左右就会逐渐减弱消失。

4、拥抱反射

宝宝在仰躺的时候,大人抓住宝宝的双手将他稍稍离开床面,这时宝宝的头依旧是后垂状态的。然后放下宝宝双手,恢复他仰卧的姿势,宝宝就会出现双臂和手张开,曲臂回收上肢到胸前的一系列动作,看起来就像一个拥抱行为。并且宝宝面部紧张,或有哭闹。3个月以内的宝宝都会明显有此反射,然后逐渐减弱消失,6个月以后就不应该再有此反应。

5、踏步反射

在宝宝身后从腋下将宝宝举起,并同时用你的手护住宝宝脖颈和头部,使他保持直立姿势,双脚接触床面或桌面,宝宝会做出类似于行走踏步的动作。即便是早产宝宝也有此反射,不过和足月宝宝不同的是,早产宝宝踏步时常使用脚尖。在宝宝5-6周左右此反射会逐渐消失,3个月以后不应再有。

6、紧张性颈反射

当宝宝正乖巧安静的躺着的时候,家长把他的头转向一侧,这时这侧的上肢和下肢都会伸直,而对侧的上下肢则呈举起屈曲状态,使宝宝看起来就像一个击剑者。这种反射其实是帮助宝宝保持卧姿的,防止俯卧滚成仰卧,仰卧滚成俯卧。最早当宝宝还是胎儿的时候就会出现,到了出生3个月以后就会消失。

家长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宝宝该出现的反射没出现,该消失的时候没消失,那么建议最好是去咨询一下神经科医生,给宝宝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检查,看是否存在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包括脑部疾病。当然,因为每一个宝宝的情况不同,所以家长还是要以医生的检查诊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