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作者: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05-10阅读:2693次

在孩子们正式上小学之前,很多时间都是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度过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几年,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就来源于自己的爸爸妈妈。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爸爸妈妈需要教孩子守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了,不同的父母,教养的方式肯定是有区别的。

这些不同的风格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呢?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我们来看个小例子:

3岁的琪琪很想吃哥哥的糖果,于是趁着哥哥睡着了,偷偷拿起了哥哥的糖果罐子,这时候妈妈进来看见了,立刻明白了一切。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呢?

1、琪琪你立刻回你自己的房间去,一天都不许出来,今天不许你用你最喜欢那张小毯子!

2、温和的告诉琪琪,这样做是不好的,以后不要这样了。

3、跟琪琪解释,她这样的行为会让哥哥很难过,然后让琪琪回房间待上一小时作为惩罚。

4、忽略这件事,让孩子自己解决。

你的选择是?

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和她的同事定义了四种主要的教养风格,分别是:

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忽视型。

上面的4个选择,就分别对应4种教养类型。

详细介绍一下戴安娜提出的这四种类型:
  • 专制型父母:

通常选择第一种方法,控制、严格、冷漠、惩罚。父母的话就是法律,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容忍不同意见的存在。

  • 放任型父母:

做出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就如同第二种选项。父母就不对孩子做出要求,并且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负有很大责任。他们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

  • 权威型父母:

坚定的制定清晰且一致的规则,尽管他们倾向于相对严格,像专制型父母一样,但他们深爱着孩子病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尝试和和孩子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法行事(你这样的行为会让哥哥难过),以及接下来要给孩子什么惩罚,为什么要罚,也会与孩子交流。权威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 忽视型父母:

在情感上疏离孩子,觉得自己只要让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就可以了,实质上对孩子表现出没有兴趣、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在这四种方式中,权威型父母的孩子表现最好,忽视型父母的孩子表现最差。

部分原因是,权威型的父母提供了情感支持,并花时间跟孩子解释,使得孩子倾向于更好地适应环境。

而忽视型的父母,因为自己很少关注孩子的情感发展,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这也阻碍了孩子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发展。

那专制型和放任型,又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总的来说,专制型父母的孩子,性格更加内向,社交性也比较少,和小伙伴相处的时候总是不太自在。这样教养下的女孩更依赖父母,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敌意。

放任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喜怒无常和依赖,而且社会技能、自控能力比较低。

看完对这四种教养类型的描述,相信有爸爸妈妈就会觉得:

权威型的方式看上去最好,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权威型的父母!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但在实际生活中,任何单一教养方式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先不说每个不同的父母,都逼着自己尽快改成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本身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其次,这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现实生活中的教养、孩子的成长,要比这些分类复杂得多。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能举出反例:

有好多严格的专制型父母,以及让娃“放养”的放任型父母,他们的孩子后来也发展得很成功啊!

确实,绝大多数父母在使用这些教养方式的时候,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些父母,大多数时候都是放任型的,但当孩子做出玩火、在马路上乱跑这种极度危险的行为时,再放任的父母,也会瞬间转变成专制型,严苛、专制地给孩子提出安全要求。

在处理这类危险行为的时候,专制型的方式相比之下可能更加有效。

另外,这四种教养类型是西方的心理学家提出的,美国的父母通常被建议采用权威型的方法。

但在我们中国,“孝顺”的概念更深入人心。

爸爸妈妈更倾向于严格地控制孩子的行为,被认为更有责任培养孩子遵从社会文化下的行为标准,特别在意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相比西方的父母,中国父母更多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指示性更强,更希望孩子表现优秀。而孩子也应该接受这样的纪律,这才是尊重父母的表现。

按照戴安娜.鲍姆林特的标准来衡量,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介于专制型和权威型之间,更多地倾向于专制型。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长期统治、影响的结果,也是现代中国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的使然。这种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很难改变。

不过,这样的方法却也很奏效,确实有研究表明:相比之下,亚洲孩子在学业方面非常成功。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亚洲孩子的学业成功都有啥秘诀?

其实也很简单。

假设有两个孩子,分别叫小东和小明,他们俩成绩都不太好。

但我们都认为,小东成绩不好是因为他天生智力水平不太高;而小明成绩不好,是因为小明贪玩,不够刻苦。

那么,判断一下,以后谁的成绩还能提升呢?

肯定大多数人会觉得,小明的成绩更有可能提升吧?

这种推理,恰恰也是中国孩子成绩更好的关键。

有研究表明,在美国,老师、家长、学生自己都倾向于认为:

一个班里的孩子,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是把学习成绩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比如自己够不够聪明、智商高不高等;

但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老师、父母、孩子,都会觉得:

一个普通班里的孩子,能力都差不多,于是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归因于暂时的情景因素,比如孩子够不够刻苦,有没有坚持。

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有部分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更强调努力工作,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对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觉得学不好,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智商不够,那孩子肯定会感到自己很失败,也不愿意再努力克服困难了。

但如果把成绩不好,当成是缺乏努力的结果,那孩子们更可能为将来的学业成功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些研究都提示我们,在这一点上,中国教师、父母和学生的归因风格可能更加恰当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

为了敦促孩子更加刻苦、努力,中国父母采用的专制型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学校适应得很好,学习竞争中很有优势。

当然,这样做也有牺牲自由、自立的风险。孩子们很可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却损失了社交能力,踩着良好的学习成就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成就却不一定高了。

这是否和从小在家里就习惯于被支配、被命令,习惯于在别人的指使下生活和工作有关呢?

因此这也提示我们,教育这件事儿一点儿也不简单,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养方式能够广泛适用,能一成不变地培养出成功、优秀的孩子。

采用哪种教养方式,对父母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这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曾经在各种儿童培训班的宣传中,有句话很常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着急的父母赶紧给孩子报各种班。

而现在比较有教育意识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再用这句话来逼孩子上进了。

因为孩子的“起跑线”,不就是爸妈自己吗?

严厉?放养?权威?宽松?哪种教养方式更适合中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