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作者:快乐可可狮 05-15阅读:4853次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你发什么神经,为什么把书扔一地?给我捡起来!”朋友生气地朝孩子喊。

孩子嫩白的脸蛋涨的通红,紧皱的双眉看出他极度不耐烦,被妈妈逼问几次后,他终于忍不住哭着吼出来:

“我都跟你说过这周不用写日记,你偏要让我写,老师都没布置的作业,你为什么非要逼着我做!”

说着还把脚边的书包狠狠踢了一脚。

朋友看着情绪激动的孩子,更加气不打一处来,立马对着孩子大吼:

“怎么,我的话不听了是吧!让你写不是为你好?”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干啥,你不就是想看手机,打游戏,刷抖音?”

“……”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相信这一幕在很多家庭每日都在上演,每当孩子闹情绪,家长都想以打骂的方式终结。结果,孩子越闹越急,家长越打越气。

面对孩子每天的生气、哭闹,确实挺让家长头疼。但真的不是把孩子揍一顿,就能解决问题。

1

孩子闹情绪为哪般

常常在宝妈群里看到妈妈们吐糟孩子爱闹情绪,感慨熊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折磨自己。但是事实上,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爱闹,而是他们不懂得表达情绪。

1、孩子的情绪小怪兽,是他的生理原因在作祟

在《全脑教养法》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蒂娜的儿子在睡前,突然向妈妈大发脾气。他抱怨妈妈从来没给过他晚安吻,并且责怪妈妈不爱自己。

蒂娜起初特别生气,她恨不得对着儿子大吼:“怎么现在还不上床睡觉,赶紧回屋去,在明天早晨之前我不想再看见你!”

但是当她对孩子表示理解,表示永远不会忽略孩子时,孩子平静下来坦言:有时候觉得弟弟获得了妈妈更多的关注。

有时候父母以为孩子发脾气是无理取闹,跟家长过不去,其实只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决定的,是他们未成熟的大脑操纵了一切。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据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负责情绪的右脑起主导作用。由于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能力,发展还很不成熟,孩子自身控制能力又很弱,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发泄情绪来表达行为。

群峰老师《儿童情绪心理学》中提出:

不要指望六岁之前的孩子能够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使他们已经能够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所以孩子那些毫无征兆的大哭,突然反常的肢体行动或者声调语言,在父母看来特别夸张,但其实往往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是他们表达行为最直接的方式。

2、孩子最不乖的时候,是最需要父母爱的时候

前阵子,一个萌娃控诉爸爸一给她讲故事就睡着的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孩子一边声泪俱下的大哭,一边断断续续地对着爸爸大喊:“你应该去医院检查检查,为什么一给我讲故事就会睡着。”面对妈妈玩笑似的回应,孩子环抱着小小的身体,蜷成一团,可怜兮兮地哭着说:“为什么我一个人这么孤单,你们都不陪我玩。”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父母以为孩子玩笑般的哭诉,却没想到是孩子心底最深切的渴望:想让爸妈陪着,想得到父母的关注。

庞向前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中写道: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非常害怕被丢弃,他们需要时刻感觉到父母爱他,跟他在一起。如此一来,他才会感到安全,才会快乐地玩耍。否则就会哭闹,争取父母的爱。

那些看起来的无理取闹,其实只是孩子想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和爱。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这些情感需求,可能会导致孩子低自尊和自卑,缺乏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人常说:人总是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亲近的人。

孩子也是,在最亲近,也让他们觉得最安全的父母面前,他们不用掩饰,可以随意发泄情绪。父母的理解和爱,是他们强有力的定心针。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作家雷布斯曾说过: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孩子的情绪小怪兽,疏导需要技巧

孩子经常闹情绪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事情之一了,那些通过打骂来管理孩子情绪的方式,虽然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但是却治标不治本。

家长只有科学的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共情孩子的情绪

《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有一期,胡可的小儿子尼莫,让她在吃饭时间给自己变一个机器人。被妈妈拒绝后,尼莫显得很生气。

面对孩子的愤怒,胡可并没有发脾气,而是肯定了孩子的强烈愿望,并答应孩子,吃完饭后会帮他。尼莫听后,转怒为喜,欣然同意了妈妈的意见。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我知道你很难过”,是一句看似没用,却最贴心的话。

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惠芙勒在《倾听孩子》里说:父母如果能“穿越愤怒”,就能真正与孩子的心情联结。

只有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入孩子内心去注重他的感受,共情孩子的情绪,孩子才会明白:我的情绪能够被理解,我不需要通过发泄情绪,来达到我的目的。

2、设置生气角,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正面负面之别。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能正确发泄出来。

在孩子火冒三丈,怒气难下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专门的区域,让他先冷静一下。

《杰瑞的冷静太空》讲述了一个温暖的妈妈,帮助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感人故事。

杰瑞因为打碎了给爸爸生日做的陶碗而特别生气,回家后重重地摔上门,又不小心撞在了桌角。他更生气了。

杰瑞的妈妈温柔地抱着孩子,任由杰瑞在怀中号啕大哭。直到杰瑞情绪平复下来,妈妈指引他,可以建立一个让自己生气时,能安静下来的地方。

于是他们在杰瑞的房间里,用纸、泡沫塑料等,建立了“冷静太空。”把一个箱子做成太空飞船的样子,每当杰瑞生气的时候,爬进去呆一会儿,自己就会冷静下来。

在《拜托了妈妈》中,专家也建议家长,可以在家里客厅空旷的区域,为孩子建立一个“生气角”。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让孩子呆在这个特定的区域,等五到十分钟,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再和他进行好好的交流。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才是家长的明智之举。

  3、教会孩子和情绪和解,学会原谅和放下

很多时候,打倒我们的并不是什么强有力的对手,而是我们不肯释怀的情绪,是挥之不散的“心魔”。

尹建莉老师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女儿碰到桌子,疼得龇牙咧嘴,想哭又想生气。

这时,尹老师并没有拍着桌子说“你这个坏东西,把我家宝宝撞着了。”而是一边给孩子揉腿,一边安抚孩子说:“你刚才跟小桌子碰撞,它也疼。来,咱们一起给她揉一揉。”

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也给桌子揉了揉,这样,桌子就不再是把她撞疼的敌人,而是需要她去关心的对象和朋友。

只是转变了一种看法,放下的却是整个心结。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不管遇到多么绝望的事情,只要转变对事情不合理的认知,找到转化自己情绪的方式,再大的坎坷都会过去。

原谅伤害自己的人,他的一切行为便不会再伤害到自己。

面对孩子的生气、哭闹总想打一顿?试试这三招

不被情绪捆绑,争做情绪的主人

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让他情绪失控的事。可能是老师义正严辞的批评,可能是朋友不明就里的误解,也可能是来自家长无意识的忽视。

  作为家长,在这条漫长的育儿路上,我们只有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背后的原由,引导孩子用内在的智慧代替情绪掌控行为,才能让孩子不做情绪的傀儡,才能让正念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愿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不被情绪绑架,能随心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