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段充满了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尤其在孩子生病发烧时,家长们都恨不得这病生在自己身上,这烧发在自己身上有木有!孩子一发烧,家长往往就会陷入过度的担心,甚至恐慌,尤其新手爸妈和家中的老人更容易表现出焦虑。究其原因,其实我们的焦虑和不安更多来自对“发烧”的理解误区。
拿我自己来说,让我对发高烧一直心有余悸的原因来自于我一位小学同学的故事。这位同学就是因为儿时有次发高烧延误了就诊导致大脑受到严重影响,她也因此在行为智力方面都比我们同龄的孩子表现得更弱,换而言之就是智障,但她的智障并非先天的,的确是由于“发烧”这一意外而导致的。由于这件事,我因此从小就对发烧表现得十分紧张,生怕同学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以至于我成为妈妈后对待自己孩子的发烧也曾一度无比恐慌和焦虑。后来,通过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琢磨,我发现了正是由于我们对很多“现象”的误解导致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存在太多的“不必要”,甚至有时会干扰我们正确的做法。
最典型的“误解”就是当孩子发烧尤其体温比较高的时候,家长就常常会认为孩子病情一定很严重、一定需要马上处理。还有些家长甚至误以为发烧会“烧成肺炎”、“烧坏脑子”。很明显,大部分家长都会把体温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区。
要让家长走出对“发烧”的理解误区,我们先来了解学习下发烧按体温高低的分类:
· < 38 ℃ 为低热;
· 38~38.9 ℃ 为中度热;
· 39~41.0 ℃ 为高热;
· > 41.0 ℃ 为超高热。
在医生眼里,发烧通常只是人体受到病毒、细菌入侵或者是接种疫苗后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这时发烧不但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反而有助于提高机体抵御病原菌的能力,帮助孩子从疾病过程中恢复。除非是比较少见的超过 41 ℃ 的超高热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本身不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虽然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体温高低并不与病情轻重程度完全相关。专家指出,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所以,孩子发烧时有比体温更重要的事需要家长知道的就是要正确评估孩子的精神状态。
举个例子,3-4 岁的孩子发烧到 39 ℃,但他的生活和平时没什么两样,能吃、能玩、能睡,甚至在候诊时还和家长一起拍手唱儿歌。这样的孩子就没必要三更半夜把他从睡梦中叫醒赶去医院看急诊。而如果有个宝宝还没满 6 个月,发烧了还有不愿意吃奶、没有精神或者烦躁不安、呼吸变得比平时急促等情况,家长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了。但如果是小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发烧还是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因为新生儿的发烧症状通常不容易判断,并且病情变化也比较快,家长很难自行把握病情。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比较正确地评估孩子的精神状态呢?
首先,冷静!冷静!冷静!家长要清楚认识到发烧是孩子体内免疫系统在与病毒斗争,千万不要过度担忧,甚至恐慌。只有家长冷静了,才能更客观地去判断孩子的精神状态。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下孩子的举动。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好的,爱玩爱闹的,就不会特别严重,还有就是孩子的胃口怎么样,一般来说,发烧对宝宝的食欲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会特别大。还可以特别留意观察孩子的眼睛是否有神?尝试用他喜欢的玩具去吸引他的注意力,观察眼神是否反应快而有力?
有了这些直观的判断,家长基本可以知道接下来的应对方向了。如果有信心暂时能应对“发烧”,则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折腾,等到关键时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忙也未尝不可。
我家现在面对孩子“发烧”状况,通常的处理原则是体温在38.5度以下只需物理降温,38.5度以上才需要吃退烧药。物理降温的方式很多,其中首选脱衣服散热,吹风扇、开空调和泡脚或温水浴,因为这些方式可以让孩子更舒服。酒精擦浴降温效果明显,但是有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需要慎重选择。另外,孩子发烧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减退,因此应该多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粥、面条汤、馄饨等,同时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如果不肯喝白开水的话,可以弄点稀释过的果汁,吃点VC增强抵抗力。多喝水不但有利于降温,而且有助于病毒排泄。有条件的话,1岁内的孩子可以喝葱白水(就是葱子的白色的那一段煮水),其他孩子一般1到2两左右的生姜,加500毫升左右水,熬煮3到5个小时后,在加水冲淡,起锅后,可适当加一点红糖调味,但不能太多,否则就没有功效了。
最近,我还会使用艾灸来对付“发烧”,这是种很安全的方法。准备牙签5个,用橡皮筋困在一起,作为一个简易的“梅花桩”。发烧刚刚开始的时候,用“梅花桩”来反复地点按大椎穴,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退烧解表作用。用力以能够耐受为度。每天刺激3次,每次刺激36下。
切记!面对孩子发烧,只要你能够保持冷静,放松又自然地观察孩子,你就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