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最近在博客上发表了一个对父母的意见。当今,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正在经历从个体到集体、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经检验到经过检验、从有对有错到基本正确的变化过程。父母该怎么做,才能对孩子进行一个好的正确的教育?我们来看看这个苏州大学教授怎么看的。
一、父母不要指望课外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对家庭教育而言,科学和经验有着很大不同,大数据有时候会颠覆我们根据经验所得的结论。
大数据研究却告诉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择校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整体上来讲是科学的,父母不要指望课外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是不是看完之后,很吃惊?
二、家长要帮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3岁以后,人的大脑建立神经突触的情况已经与成年人区别不大,可见大脑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在家庭环境中,家庭信息的丰富程度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很大。所以,爸妈有多少见识和知识,孩子所受的影响也就越深。
新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意味着身心灵的完整、家庭和学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完整、发挥能量和挖掘潜能的完整、自由和自律的完整。
可能,很多家长自己都还做不到自律和幸福完整的生活。所以,父母本身也要加强修炼。
“三要三不要”: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
不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要陪伴。父母跟孩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望,这种陪伴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终身联系的机会。
要积极。你给他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舞台;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绎多大的辉煌。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励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未来。
要垂范。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长过他跟老师在学校里的时间。所以,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
不要极端。很多爸爸拼命为家庭赚钱,把孩子交给妈妈;很多妈妈也是职业人,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孩子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定要让他学会自己做计划,长大后他才会安排自己的人生。
不要攀比。做父母的很难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但用我的标准去要求他不现实,用我的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也不对。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选择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专制。父母都觉得自己天生比孩子高明,其实父母的经验并不是科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父母的责任是用心发现自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帮助他更好地成长。
道理都很简单,但是能做到的父母却真的不多,希望各位父母一起努力,做到这三要三不要。